西苑鄉前溪村,看得見青山綠水,望得見人間煙火。 張穎 攝 春意盎然的西苑鄉 張穎 攝 柳園村帳篷節 張穎 攝 溪頭村雪景 張力 攝 西苑鄉美景之“十八股頭” 張力 攝 占據莆田最高峰,深鎖山中的仙游縣西苑鄉,在過去5年里產生了許多變化,一個個“造血式”扶貧項目在鄉里落地。站在新起點上,西苑鄉的鄉村振興之路該走向何方? 天賜的財富 談論仙游縣西苑鄉,鮮有人知道它是一個“高大上”“白富美”的地方。 說“高”,是因其境內有閩中第一高峰石谷解;“大”是因其為仙游幅員最為遼闊的一個鄉鎮;“上”是因這里為莆田母親河——木蘭溪的發源地。鄉域內水質清透潔凈,水質監測均為二類以上,是為“白”;珍稀動植物比比皆是,歷史底蘊深厚,是為“富”;氣候宜人,山地奇特,古村景美,民風樸實,是為“美”。更別提漫山遍野棕櫚林,上百年的情侶杉,稻田隨風起浪,云霧綿延山腰。徜徉其中,《詩經》中“雞棲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的意境呈現眼前。 作為全國綠化造林“百佳鄉鎮”之一,西苑鄉的森林覆蓋率達77.8%,素有“綠色金庫”之稱。鄉內前溪、柳園、白巖、東湖等古村落被喻為現代版世外桃源。此外還有千年古剎九座寺以及國家文保單位無塵塔等人文歷史景觀。 坐擁如此豐富的自然人文資源,西苑鄉有意打通渠道,開門迎客。這不,近年來,仙水洋景區按規劃推進,完成游客服務中心、漂流道、木屋民宿等建設;鳳山新村及仙水民宿初具規模;九座寺景觀和修繕工程、仙游縣革命老區鳳山教育館建成并對外開放;前溪、柳園古村落特色村,木蘭溪“飲水思源、不忘初心”主題教育公園“源黨建”等項目有序推進。 此外,旅游配套要素體系也在不斷完善,聯二線的開通更是拉近了與省會城市之間的距離,進入了公路“一小時經濟圈”,為西苑鄉大力發展仙水洋親水游、木蘭溪源生態游、特色村寨休閑游等創造了更加便捷的交通條件。 找尋核心價值 2018年8月,50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的戶外運動愛好者齊聚西苑鄉柳園村,共赴一場原生態之約——帳篷節。千年古村落里,錯落有致的古老民居順坡而建,一頂頂帳篷點綴山間,驢友們圍著篝火起舞,大地為床,星光為被,享受心靈的高度自由。 2019年4月,草長鶯飛、山花爛漫,一批游客走進西苑鄉前縣村,參與首屆苦筍采摘節活動,置身萬畝“竹海”,過足“苦癮”,與春天來一場鄉野約會。 2020年9月26日,“首屆中國·前溪發呆大賽”在西苑鄉前溪村拉開帷幕。原定一個小時的發呆比賽,因為前往參與者眾多,最終經過3個小時的角逐,產生出冠亞季軍。游客遠離城市,“放空”自己,與清風為友,與山林為伴。 帳篷節、苦筍節、發呆節,這些創新項目令人耳目一新,高山峻嶺贏得四方游人紛紛前往。據統計,僅2020年1—8月,西苑全鄉接待游客約1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70多萬元。 然而,西苑鄉觀光旅游業的不足之處也顯而易見。要素配置不成體系,導致旅游產品市場吸引力和競爭力較弱,缺乏吸引游客深度參與、互動、體驗的項目;游客結構以觀光散客為主,多依靠小型農家飯店、民房民宿發展“食宿經濟”,旺季接待能力不足;各種“節”對天氣的要求高,當地旅游市場淡旺季波動巨大,不穩定因素多…… 這兩年,西苑鄉通過舉辦各種“節”,獲得了人氣,積累了經驗,嘗到了甜頭,找到了借文旅產業助力鄉村振興的路子。為了破解發展旅游面臨的各種難題,西苑鄉把目光瞄向了康養旅游產業,建設復合型康養生態旅游度假區。 當地干部表示,隨著人口老齡化加劇,康養旅游市場廣闊。康養旅游項目投入大,門檻較高,避免跟其他地區同質化競爭。康養旅游能跟當地山水、文化、運動、保健等元素深入結合,充分釋放西苑鄉旅游資源的潛力。康養旅游項目里面,消費者的參與程度更深,不會像一些“節”那樣,游客如漲潮一般涌來,給當地生態環境帶來巨大的壓力,又如退潮般散去,留下滿地狼藉。針對正在開發的前溪、柳園古村落“特色村寨”項目,西苑鄉正在為目標受眾做“用戶畫像”,結合當地文化習俗,開發出富有特色、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康養旅游產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