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李黎昨日在楓亭鎮(zhèn)霞橋社區(qū)薛氏宗祠為小學 生講述薛介民姚明珠烈士事跡。 今年是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100周年,這個清明節(jié)對于著名旅美臺灣作家李黎來說尤為特殊。清明追思懷遠,她來到莆籍英烈公公婆婆薛介民姚明珠的家鄉(xiāng),揭秘公公婆婆跨越時空的壯美傳奇,以別樣方式告慰英靈。昨日,李黎受邀參加湄洲日報社舉辦的有關(guān)迎接建黨100周年專題活動,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在大陸出生,在臺灣成長,后在美國生活。在美數(shù)十年,她堅持用中文寫作。她寫的故事里,總有著大陸與臺灣的兩地牽連。 “傳記性紀實作品《白鴿木蘭》是一部很特殊的書。”李黎說,這是一部真實的家史,記錄的“主角”是她未曾謀面的公公婆婆薛介民和姚明珠,一對在戰(zhàn)火中滿懷理想、彼此相愛,1948年前往臺灣從事地下革命工作,最終英勇就義的中共黨員夫妻。新書發(fā)布后,她在上海等城市,也在高校講述過英烈公公婆婆的故事,但這次不一樣,這是在烈士的故鄉(xiāng)。 “當我認識那個15歲就失去父母的男孩不久,就從一些片段的話語和陳舊的資料中,推測他的身世是一段曲折復雜又沉痛的家史。那年他20歲,傷痛猶新。”身為薛家唯一的兒媳,談起丈夫家遭遇,她認為應責無旁貸地承擔還原家史真相的責任。 “1977年秋天,我首次從美國回大陸,試著打探公婆的事。”1979年,中美建交,她再次回大陸,受到當時負責對臺工作的羅青長的接見。至今李黎清晰地記得“追尋”大事記, 30多年間,她不知多少次遠渡重洋來到海峽兩岸追尋,數(shù)百頁泛黃脆裂的信箋筆記,2000多頁血淚斑斑難以卒讀的解密檔案,被她逐漸披閱,追索家族遺事,叩詢民族歷史,謎團層層撥開,薛介民、姚明珠不同尋常的身世和革命工作躍然紙上。 在追尋的迢迢遠道上,李黎發(fā)現(xiàn),這些信箋、筆記、檔案,不僅是家史,更是一個大時代的記錄:革命與愛情、信仰與堅持、苦難與救贖,以及來自最平凡的普通人的真誠與善良、小我與大愛、無私與奉獻。正是許許多多這樣的故事,才匯聚成中華民族艱苦又壯麗的歷史長卷。 “木蘭溪水長久在流,白鴿嶺高壯地站立,鄉(xiāng)親至愛之恩永不能忘。”這是1963年1月18日,薛介民就義前的絕筆。在生命最后時刻,他用莆田家鄉(xiāng)的山水為象征,感念那片再也回不去,他47年人生念茲在茲的地方。 踏上莆田這片土地,目睹一山一水,感知一草一木,李黎腦海里泛黃的紙頁,漫漶的字跡,日漸清晰。“瞻仰白鴿嶺,眺望木蘭溪,猶如面對父母親的英靈,感受他們嚴肅又慈愛的目光。”得知木蘭溪已是全國最美家鄉(xiāng)河,實施木蘭溪綜合治理還寫入國家“十四五”規(guī)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李黎很是高興。 “這是我第6次回莆田。”李黎記得,第一次回莆,游覽了湄洲島。媽祖是海峽兩岸和平的女神,大陸和臺灣都有媽祖廟。而全世界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媽祖,美國舊金山也有媽祖廟。她對立德、行善、大愛的媽祖精神,敬仰不已。 “烈士遺下的三個子女,傳承父母的家國大愛,把‘烈士撫恤金’, 用作種子基金,以父母親之姓冠名成立基金會,持續(xù)助學。每年捐出16.5萬元,資助55名困難學生。”李黎說,三兄妹還在家鄉(xiāng)仙游捐資成立“介明欣欣小學”。 讓她感觸深刻的還有丈夫薛人望義父母的大愛。當年父母早逝后,張元凱醫(yī)師夫婦視薛人望兄妹為己出,給予比自己子女更多的愛。薛人望在他們的撫養(yǎng)下,完成高中和大學教育,現(xiàn)是斯坦福大學醫(yī)學院教授。此次活動舉辦時,他正在鄭州講學。 “這次回鄉(xiāng)收獲滿滿,十分感動。我還第一次來到老家楓亭,參觀薛氏宗祠,了解薛家先祖武狀元薛奕的愛國事跡。老家還舉辦了我公公婆婆的事跡展,傳承英烈精神,讓人欣慰。在楓亭霞橋小學,看到教室敞亮,桌椅整齊,配套完善,孩子們給我戴上紅領(lǐng)巾,我給孩子們講述烈士事跡, 場面很溫馨。如今祖國繁榮、家鄉(xiāng)美好,先烈的鮮血沒有白流,可以告慰他們在天之靈。”李黎說,這次通過深入探訪,挖掘補充了鮮為人知的獨家素材,如在田岑底老宅合影,更新了薛介民兄弟現(xiàn)有的“最早”合影。仙游縣檔案館收藏一張薛介民三弟薛仲民的地下黨調(diào)查表,新增了一份重要的史證,這些都為今后續(xù)寫家史留下寶貴資料。 新聞鏈接 李黎,1948年出生,另有筆名薛荔。原名鮑利黎。安徽和縣人,生于南京。1949年隨父母去臺灣。畢業(yè)于高雄女中、臺灣大學歷史系。上世紀70年代赴美,就讀于普渡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曾任編輯及教職,現(xiàn)居美國加州史丹福,專事寫作。在中國大陸、臺灣、香港出版小說、散文、翻譯、電影劇本等逾30部;獲有多項小說獎、電影劇本獎(并拍成影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