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開基展示植物灰堿成品。 游飛 攝 前些日子,來自上海的一家食品進出口公司找到張開基,想要批量購入他制作的食用植物灰堿。 “年初,我再次把祖?zhèn)鞯闹参锘覊A送去莆田海關綜合技術服務中心檢測,結(jié)果顯示,脫氫乙酸、苯甲酸等六項指標均未超標,符合出口標準。”張開基說,植物灰堿應是綠色、健康的,這是商家看重的,也是他多年堅持傳承的原因所在。 2020年3月,植物灰堿制作技藝入選莆田市第七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傳承譜系中,仙游縣鯉南鎮(zhèn)霞苑村村民張開基是第五代傳承人。 祖輩居住在木蘭溪畔,農(nóng)忙耕地,農(nóng)閑捕魚,長期與植物灰堿打交道。張開基說,老一輩主要是將植物灰堿用作“魚醬”,誘使魚兒入網(wǎng)。他接手后,摒棄了這個功能,轉(zhuǎn)向光大植物灰堿的食用功效。 制作植物灰堿過程不易。需先上山采集鵝掌樹、茶籽殼、竹子等含堿較高的植物,再將之混合燒成植物灰。接著浸泡,過濾出清液,把清液倒入鍋中,大火不停熬煮大約24個小時,直至清液中的水分熬干,再進一步烘干成粉末狀,方成食用植物灰堿。 “這個過程費時,一斤灰只能熬出半斤堿。”張開基說,曾經(jīng)仙游有許多這樣的手藝人,后來都改行了。然而,他卻下定決心,經(jīng)過重復試驗以縮短成品制作時間。研究一番,他摸索出只要在熬煮過程中將鉀鈉分離,這樣過濾出的清液濃度更高,而且小火熬制可改為大火熬制,從而縮短制作時間至12小時。 在化學堿未出現(xiàn)的情況下,土法制備的植物灰堿得到廣泛使用。“它是理想的食品疏松劑和肉類嫩化劑,多用于制作面包、蛋糕、饅頭、腌制牛肉等。”張開基說,草木灰還具有較強的吸水性,可以降低食物中的水分,有殺菌防腐的功能。 經(jīng)年累月,他與一些商家形成長期的合作關系,比如福州的同利肉燕、新加坡的“莆田餐廳”。除了批量銷售,他還配備了包裝機器,嘗試通過網(wǎng)絡銷售小罐裝,讓植物灰堿走進更多的家庭。 張開基已經(jīng)75歲了,清楚植物灰堿是一項費時費工的技藝,不僅需要長時間在灶前熬,還得“熬”得過市場上的工業(yè)用品。幸運的是,他的下一代接過了接力棒,扎根武夷山下傳承這項傳統(tǒng)技藝。 “現(xiàn)在原材料難得,勞動力昂貴,市場上對產(chǎn)品的認識度也不足。”張開基說,希望家族的堅持,能讓植物灰堿走得更遠,讓更多人吃上綠色安心的食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