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沙龍”現場 講解 薛人望現場助學 白鴿嶺隧道 參觀烈士事跡展覽 姚明珠留言 薛介民《盟》手稿 李黎作品《白鴿木蘭》 又是一年清明時。4月6日,湄洲日報社舉辦“新聞沙龍”活動,聚焦仙游籍烈士薛介民和他妻子姚明珠。沙龍以“白鴿木蘭”為題,這也是姚薛烈士的兒媳婦——著名旅美臺灣作家李黎女士,將公公婆婆悲壯故事所作之書的書名。“書名是公公在他的絕筆信中早就寫好了的。”在“新聞沙龍”現場,李黎用極其豐富的歷史圖文,生動詮釋這對烈士“烽火中的大愛”。 木蘭溪,是莆仙人的母親河。白鴿嶺,位于大濟鎮古瀨村與永春交界處,當地人也稱之為百嶺。自古瀨村石碑處,登上百余臺階,就到達交界處,再往前是他鄉,往回是故鄉。 英雄的事跡要追溯到百年前。1916年,孿生兄弟薛仁民、薛介民出生。他們祖籍仙游楓亭,薛介民曾在福建省立醫學院學習,1938年4月投筆從戎,考入空軍官校第12期特班(士官2期),1942年1月15日畢業。1948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冬入臺,曾任國民黨空軍總部督查室中校安全官。 姚明珠1918年出生于莆田,畢業于福建省立醫學院,1940年參加“青年抗日讀書會”,后加入中國共產黨,1941年1月前往武夷山根據地途中被捕,被關押在福建梅列集中營。1942年2月取保出獄。 薛介民和姚明珠是青梅竹馬的表兄妹,1946年結婚。姚明珠1947年隨薛介民調往南京空軍醫院工作,1948年隨夫遷臺,在臺北市開設育德診所。1958年9月,因叛徒出賣,薛介民、姚明珠夫婦等人被抓入獄。1963年1月31日上午,經過五年多的殘酷審訊,被以顛覆政府罪名把他們槍殺于臺北新店安坑刑場。三個孤苦伶仃的孩子,所幸被莆籍同鄉張元凱、吳珍玉夫婦收養。在家破人亡的情況下,他們走過了極其艱辛的人生道路。上世紀七十年代后,他們都來到美國發展。如今,其子薛人望繼承父輩遺志,成為斯坦福大學醫學院婦產科系教授。 公公婆婆犧牲的原因和真相,長久以來并不為人所知,周遭諱莫如深,迷霧重重。從上世紀開始,李黎就開始著手探索事情的真相,但此舉可謂是在大海中撈針。直到2012年,她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通過網站搜索薛、姚的名字,居然搜到了“巾幗英雄姚明珠”的文章,通過聯系文章的作者,烈士的英雄事跡終于重現天日。 2013年4月12日,在姚、薛二人犧牲整整五十年后,國家民政部批準他們為革命烈士。次年,這一對在刑場上犧牲的烈士的骨灰被安葬在八寶山革命公墓,回到他們曾經為之奮斗的祖國大陸,與戰友們安息在一起。2013年10月,薛介民和姚明珠的名字被鐫刻在北京西山國家森林公園無名英雄紀念廣場名錄中,這對來自媽祖故鄉的夫妻的壯烈事跡也逐漸為人所知曉和傳頌。 李黎的書籍中發表了大量珍貴的史料,其中就有薛介民1936-1944年間寫給妻子姚明珠的三十多封信,信中是連篇的血淚與思念。這批信件多數有年代可考,因為姚明珠細心地將信件編了號,并且細心保存著,直到自己生命的盡頭還想方設法托付。義薄云天的張元凱、吳珍玉夫婦不僅不畏牽連之危,還細致周到地保存了信件、日記、筆記及其他遺物。 在《木蘭白鴿》這本書中,還記錄了許多感人的往事。李黎寫到:海峽的另一邊,孿生哥哥仁民,以軍醫身份參加了抗美援朝。而在我縣檔案館中,有一份來自薛介民的另一個弟弟薛仲民填寫的調查表,其中這樣寫道:哥嫂們參加本黨,均有數年歷史,且曾遭捕下獄。因之,我對于本黨的印象深刻,且早有信仰。 一份舊日的戶籍謄本記錄了:1955年11月24日,薛家三個子女的名字,從小龍、小鳳、小凰,改為人望、人星、人華。多年后,見不到孩子面的父親,在獄中寫下了“望、星、華”三個字。 《白鴿木蘭》一書中,通過大量日記、書信、檔案和當事人采訪等一手資料,追索家族遺事,叩詢民族歷史,重新勾勒出烽火中的大愛。 時間來到新世紀。薛介民和姚明珠的“龍鳳凰”雖然身在海外,但極其關心祖國,決心繼承父母的遺志,把國家頒發的撫恤金及個人儲蓄捐出來,在父母親的母校——福建醫科大學設立“姚薛獎學金”。更從2015年開始,在仙游開展助學活動。據曾德梅愛心助學活動聯合會副會長鄭麗仙介紹,2015年-2017年,他們主要資助仙游一中及城東中學學生,2018年至今,資助我縣山區確實需要幫助的貧困學生。 其中,2015年12月28日,姚、薛烈士助學金捐贈儀式在仙游一中舉行。薛人望教授及家人專程從美國奔赴故里,親臨儀式現場。2019年11月15日,“姚、薛”烈士紀念基金現場助學活動在仙游縣教育局舉行。現場,李黎女士飽含深情地為學子們講述了“姚、薛”烈士的生平及英烈壯舉。 3月2日,薛人望和李黎向雨花臺烈士紀念館捐贈了《盟》手稿。其中薛介民曾以“海燕”為名與同學兼好友的趙良璋合作,譜寫了著名的《假如我為了真理而犧牲》《游擊隊進行曲》歌曲。這些歌曲誕生在抗戰歲月里,距今已經有70多年了。 4月6日下午,李黎還來到位于楓亭鎮霞橋社區的薛氏宗祠,與霞橋小學的同學一起參觀了“姚、薛”烈士生平事跡展。隨后她又來到霞橋小學,走進課堂,看同學們在嶄新的校園里正利用多媒體上課。 在教室里,李黎由衷感慨,此次“尋根”之旅帶給她很多驚喜和感動!特別是來到薛家祠堂,閱讀了一代代薛家人的故事,“楓亭”這個對他們而言曾經遙遠的家鄉,一下就近了。“在霞橋小學,我看到了敞亮的教學樓、嶄新的設備,和孩子們臉上燦爛的笑容,我想公公婆婆在天之靈看到,會知道自己沒有白付出,血沒有白流,他們的負重前行,有了回報”,李黎說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