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洪英在雕刻作品。 16日一大早,記者來到仙游縣榜頭鎮壩下村的洪英木雕藝術工作室。林洪英正埋頭雕刻,穿著樸素,褲子上還粘著木屑,只見她右手木槌,左手刻刀,木槌敲擊著刻刀,刻刀所至,木屑掉落,繚繞的云朵在她的精心雕琢下逐漸顯現。 一天數千次的雕琢,抱著幾十斤的木雕一坐就是五六個小時,刻刀磨破手是家常便飯……40多年來,林洪英一直沉浸在拿木槌和刻刀的創作生涯里。作為一個用木頭講故事的非遺傳承人,她的木雕工藝作品屢獲國家級、省級重大獎項,個人也榮獲年度中國經濟女性創業人物、全國“雙學雙比先進女能手”、全國三八紅旗手、福建工藝美術大師、八閩工匠等稱號。 從學會磨刀開始 今年64歲的林洪英從小跟著做木雕的父親學藝。12歲那年,她捧起了木頭,開啟了拿木槌和刻刀的日子。 等待她的是意料之中的艱苦。“俗話說‘千刀五百磨’,要想雕刻出一件佳品,不僅需要一雙巧手,還需要一顆耐心?!睂W會磨刀,是林洪英學藝的開始。伏下身子,手指輕按刻刀與磨石形成夾角,磨石與刻刀在細水流中互相打磨,便可以使雕刀變得鋒利。 林洪英說:“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入行初期我做了三個月。但磨刀的技法是‘敲門磚’,想要走入木雕的世界,沉下心學磨刀是必經之路?!倍鴷r間亦如無聲的導師,三個月,它漸漸打磨掉了一個孩子的躁動,林洪英在看似枯燥的日子里漸漸感受到了木雕的魅力。 “父親對我很嚴格,我學會磨刀后,才逐漸教我構圖、布局、用刀、鑿坯、細刻、修光、打磨、上漆等技藝。”林洪英告訴記者,起初,父親在木料上畫出輪廓,讓她照著掏鑿粗坯。幼小的林洪英一絲不茍,一刻不停地鑿呀鑿,為此,常常磨破了虎口,鑿腫了胳膊,一天干下來,汗流浹背,眼花頭暈。 木頭、刀子是最貼心伙伴 見記者躍躍欲試,林洪英遞給記者一件雕刻好的人物作品和一張細砂紙,笑著讓記者從打磨開始,“你可別小看打磨技術,那是木雕工藝錦上添花的一筆”。 記者按照林洪英的指導,開始打磨雕件,真是看著簡單做起來難,凹凸部分很難打磨到位,鏤空的部分更是使不上勁。不到半個小時,記者全身出汗,右臂酸軟,脖子像落枕了似的動彈不得。 看著記者狼狽不堪的樣子,林洪英哈哈笑了:“木雕工藝,沒有一樣是輕松的。木雕是一門刀尖上的藝術,下刀之后沒有回頭路。唯有努力,沒有捷徑?!?/p> 林洪英告訴記者,獨處是雕刻世界的常態,刀具在指尖上翻飛,不免傷痕累累。從入行到現在,木頭、刀子是她最好最貼心的工作伙伴,她的左手手腕、手臂上多處刀疤,雙手是厚厚的老繭,右臂明顯發達。但是,雕刻始終讓她樂在其中,收獲滿滿。 記者眼前的半成品木雕有很多,“這些都已被預訂,慢功出精品,急不來,慢慢做。一年半載出一件作品都是家常便飯?!绷趾橛⒔榻B,木雕行業里流傳著一句諺語“千刀萬鑿雕出來,一處不順付東流”,說的是木雕從開坯到完工,每個流程都必須萬無一失,稍有一步出現紕漏,作品就功虧一簣。 林洪英說,雕刻的切削過程是去掉紛繁復雜,有舍才有得,一刀一步、反復思考,這亦是修心歷練的過程。 不忘初心創新技藝 林洪英的堅持,帶動了仙游不少女同胞走上雕刻的道路。 幾十年來,她無私地向家鄉的姐妹們傳授技藝,為她們提供數百個就業崗位,她的工藝廠成為“巾幗文明示范崗”“婦女就業基地”,工作室也成為女木雕師傅的工藝美術創作基地學習交流平臺,木雕技藝也在一代代匠人的傳承與創新中煥發活力。 “師傅和我們初學的學徒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要跟我學好雕刻,首先要學好‘雕’自己,先把自己擺正。”林洪英的徒弟林小妹告訴記者。 林洪英還將各種工藝美術技法融匯在木雕創作中,集外觀的形象美、內在的氣質美及雕刻工藝的技法美為—體,以形寫神,形神兼備,言有盡而意無窮,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成為目前仙作史上首位進京為黨和國家領導人進行現場木雕雕刻表演的女工藝大師。她被授予莆田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仙作家具”及“莆田傳統木雕技藝”傳承人。 40多年來,林洪英始終懷著一顆寧靜的心,潛心雕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