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罷《繁花似錦》的書稿,品味著一首首散發濃濃墨香的詩詞,心中不由對作者產生一種敬意,加植的形象也豁然閃現在腦海之中。在海濱邵魯大地涌現出這樣的文人雅士,我們感到光榮和驕傲。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加植生在東鄉木蘭溪畔,長在東鄉木蘭溪畔,工作在木蘭溪畔的榜頭鎮,木蘭溪和天馬山賦予了加植剛強的毅力、豁達的性格、純樸的秉性和豐富的情感。長年筆耕不輟的他,連續出版了三本詩集,并將再次出版《繁花似錦》新作,如此詩情大發,是一種怎樣的毅力和精神支持他醉心于詩詞創作,投身于文學藝術,并加入了福建省作家協會。在加植同志的詩詞中我們可以領略和感受到許許多多。 應該說,加植是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寫山,贊水,敘事,感物,無不表現出他對生活的熱愛。正是懷著一顆熱愛生活的心,善于觀察,勤于思索,樂于辭藻,縫織著春華秋實般的詩章。他從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創作出一首首膾炙人口的詩詞。正是對生活的熱望,他用詩詞的形式抒發自己的情感,對生活的認知和解悟,居然成為一名詩人作家,并獲全國詩賽大獎。 細讀加植同志的詩詞,有一種非常純樸的感覺,沒有矯揉造作,沒有捏捏作聲,映入眼簾的是一串串樸素的文字,鼓在耳邊的是一聲聲感人的鄉音。翻開加植同志的閱歷,是一個個樸素無華的腳印,工作換了許多,卻一直在基層第一線崗位。經歷了許多世事變遷,也磨煉了他堅忍不拔、不隨世俗、真誠純樸的意志性格。正所謂:閱歷知書味,艱難識世情。讀其詩,懂其人,知其事,解其情。 加植同志的詩詞,細細品來別有一番信馬由韁的感覺,不拘于形式和體裁,順手拈來,自成一家,令人耳目一新。許多詩詞貼近時代,針對世俗,或褒或貶,對世人以啟迪;或敘境寫物,抒發情懷,引起讀者共鳴;或高歌盛事,豪情滿志,給人以鼓舞。許多詩詞讀來朗朗上口,雅俗共賞。 加植筆下的詩詞多與故園有關。作為文獻名邦的赤子,加植對桑梓有更加深厚的感情。仁者樂故鄉,智者樂古典,小到農家庭院,大到天馬山、中國古典工藝博覽城。置身于故里仙作之間,人與自然相依相伴,令人思緒萬千,有一種和諧,有一種共鳴,有一種憧憬,需要表達,加植都會用詩詞記錄下來,為家鄉而歌,為紅木而賦,為山水而吟,成為先進文化的一部分,在仙游乃至社會廣為流傳。 古人講詩如其人,在加植的詩詞中得到驗證。率真、樸實,不無病呻吟,不裝腔作勢是加植給我最深印象。讓我放不下的是第四輯中《憶詩四首》,其詩工于情,而發乎性,真情實感,對往事的神往,昔日出生入死的工友的懷戀。雖長絲白頭,可仍意氣風發,神勇不減當年,激情澎湃昂揚。“幾度夢里重話舊,沙溪河畔思悠悠。縷縷情絲剪不斷,高爐有情可知否?”更是點睛之筆,寫出了綿綿情感,活化了高爐和人的對話,靈性化和情感化了高爐,給人栩栩如生的質感。另一首《老年宛如一首歌》,是對老年的一首贊歌,誰說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人老心未老,“而今夕陽一點紅,晚晴生輝映霞天”如其是對老年人的一種自勉,還不如確切地說是對當代年輕人的一種激勵。“黑發不知勤學苦,白首方悔讀書遲”,年輕人難道不值得深思和驚醒? 讀加植同志的詩,語言通俗活潑,取之于生活,而又有自身的體驗和加工,沒有絲毫的生澀之感。感情真摯而流露自然親切,給人清新自然的風格,人俗而孤俗,自成骨力和風格。如“芳草有情能下淚、野花無語自生愁”,“江聲不盡英雄恨、山色長留天地春”,“蜂戀幽玄如云掛、雁序飛影似月滿”,“一樽春釀詞林綠、滿箋秋香詩花紅”,“飛絮漫天空飄雪、落花滿徑地堆霞”,“醉里展廳兩眼花、猶覺仙子筆底飛”,“詩情雋永筆自神、傾吐心聲貴在真”,“春華秋實驚妍濃、幾筆離奇夕陽紅”,“一聲令下春雷動、千軍席卷震天庭”,“大醫妙手回春神、當歌時代白求恩”,“老眼猶明奕神采、著書未了余生債”等等。這在《繁花似錦》整片中都能讀到和感受到。 花綻芳香詩心醉,信筆涂鴉三兩聲。衷心祝愿加植同志,文學之心永紅,生命之樹長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