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養賢給年輕人唱革命歌曲、講烽火故事。 ▲保存了71年的木碗、步包是李養賢經歷血與火淬煉的見證。 “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這段響徹大江南北的旋律是仙游縣抗美援朝老兵李養賢常常哼唱,深深印在心里的革命贊歌。今年是建黨100周年,最近一段時間,他把這首歌唱給來聽他講述烽火記憶的年輕人聽,鼓勵年輕人在新時代新征程上披荊斬棘、奮勇前進。 昨日,記者來到鯉城街道仙糖社區拜訪老人。 老人雖已是耄耋之年,但他瘦弱的身體里仍透著一股子軍人硬朗的氣質。他紅潤的臉龐上總是露出慈祥的笑容,胸前一枚枚軍功章熠熠閃光。盡管年邁,但是他講起過往思路清晰,聲音洪亮,表達流暢,仿佛那些歲月就在昨日。 1952年,16歲的李養賢和村里的小伙伴一起參軍赴朝。經過半個月的嚴格訓練,他成為一名汽車兵。他說,戰場上的汽車兵每出一趟車就是一次九死一生,他們在懸崖峭壁上負責運送傷員、糧食和軍用物資,稍有不慎掉入的是萬丈深淵,卻也練就了一身技術本領和一顆虎膽。有一次,他在運送物資途中遭遇轟炸,來不及隱蔽本能地趴下捂住腦袋,爆炸瞬間沖擊而起的巨石狠狠地砸在他的腰上,等戰友把他從廢墟中救出來時他已失去意識,幸好治療及時,命保住了,但腰傷跟了他一輩子。 “天上隨時都有敵軍的飛機,我只能開夜車,飛機來時就把車燈關掉,借著月光在漆黑里跑。幾場戰役下來,戰死、受傷的戰友太多了,我還來不及把不停流血的傷員送到戰地醫院,他們就這樣犧牲了……”老人話到嘴邊,卻哽咽著無法往下說。過了一會兒,老人才捧起一個木碗繼續回憶。他說,那時的生活隨時會因為一場轟炸、一次進攻而改變。木碗、手榴彈、槍支和一點干糧是戰士們的所有家當,每天都要掛在身上。這個陪伴他出生入死的木碗保存了71年,成為他經歷血與火淬煉的見證物。 那個時代賦予了青年特殊使命,拋頭顱、灑熱血,這條革命之路堅定了李養賢聽黨話、跟黨走的信念,他無怨無悔。新時代下,老人在黨和政府的關心下,生活越來越好。多年來,他告誡子孫要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發揚吃苦耐勞、敢打敢拼的精神,腳踏實地做好本職工作,只有這樣才能對得起無數革命先輩的無私奉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