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福建省委舊址(高陽駐地舊址)經過修繕,已成為仙游縣黨史學習教育基地。張力 攝 中共福建省委舊址(高陽駐地舊址)四周竹林環伺。張力 攝 汽車沿著山路蜿蜒而上,一路上不知轉過了多少道彎,來到綠野連綿的仙游縣石蒼鄉高陽村,竹林掩映下,一座形制古樸的房子浮現在眼前。 清風吹,翠竹搖,四柱擎頂,燕尾脊飼,房子分上下廳,均有一堂兩廂房,中間一方天井,這座黛瓦白墻的老房子是溫氏宗祠,在它右側的牌匾上鐫刻著“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八個大字。 “中共福建省委高陽駐地舊址原來是溫氏宗祠,溫氏宗祠不僅是溫氏族人維系宗族親情的重要場所,也是福建革命歷史的重要見證。”高陽村黨支部書記溫肖寧說,作為福建老區革命遺址,在此發生的革命故事,我們不敢忘記,也不能忘記。 據《石蒼鄉志》記載,1943年,國民黨第29軍大舉向駐閩北的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進行圍剿,中共福建省委機關決定南遷閩中。到達閩中后,先駐在鐘山鎮上湖底自然村,后由高陽革命青年溫學通、溫成才帶路,中共閩中特委委員黃國璋、林汝楠等到高陽實地視察地形和民情后,決定把閩中游擊司令部及省委機關遷設高陽。 高陽山區處于仙游、永泰交界處,崇山峻嶺、茂林密竹,群眾基礎較好,適合開展游擊戰爭。1944年,國民黨第80師和省保安隊派兵圍剿高陽,通過抓人、燒毀4個自然村民房400多間等多種手段脅迫民眾。但高陽人民始終沒有屈服,反而更堅定了革命信念。 今年96歲的“五老”人員林樓頂妹曾是老接頭戶,她一家有四口人參加了革命工作,回憶起那段烽火歲月,老人還能清晰地說出曾鏡冰、黃國璋、林汝楠、蘇華、饒云山、饒貢生、陳亨源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名字。她說:“在這片紅色的土地上,我們曾并肩戰斗過。” 那時,高陽的物資極度匱乏,所有軍民節衣縮食,物質生活異常艱苦。一次,林樓頂妹接到任務,要前往永泰梧桐購買糧食回來,由于當時嚴格的限糧政策,一人只能購買2.5公斤,她想了個辦法,多番喬裝,更換不同衣服,并多次往返糧食售賣點,騙過了糧食檢查人員。在回程路上,山路陡峭崎嶇,有的地方坡度陡,有的地方只有兩三腳寬窄,即使走路也十分吃力,而她挑著一二十公斤的大米,還要隱蔽行蹤,“哪顧得上什么危險,只想快點再快點”。 當年,林樓頂妹與老革命人蘇華以姐妹相稱,在高陽期間,她們曾在一起生活了3年之久,留下深厚的情感。解放后,林樓頂妹身體不適需要動手術,蘇華得知后,專程帶她前往福州治療。“我在福州的3個月,阿姐不僅負擔了我全部的費用,還經常來看我,她常拉著我的手說,黨和人民不會忘了你。”林樓頂妹談起過往與阿姐相處的時光,眼里不禁泛起了淚光。 歲月如歌,初心如磐。近年來,在各方的努力之下,2018年,修舊如舊的中共福建省委高陽駐地舊址經歷了多次的修繕并正式掛牌開館。 舊址修繕落成后,莆田的黨員干部紛紛慕名前來接受精神洗禮、汲取信仰力量。現在,每年都有上千人來訪,村民們自己種的烏筍干、高坪茶,釀的蜂蜜,都成了搶手貨。村里也趁機發展紅色旅游,促進農民增收。高陽村擁有2600多畝油茶基地,年產油茶籽200噸,產油16噸,產值100多萬元。漸漸的,村民的腰包鼓了,生活蒸蒸日上了。 溫肖寧說:“今年,高陽村將抓住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的契機,策劃拓寬進村的高坪公路,改造舊址紅色文化廣場,將中共福建省委高陽駐地舊址打造成為莆田黨史學習教育基地,成為廣大黨員干部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的重要活動場所,為進一步保護和開發打下堅實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