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繕后的中共福建省委上湖底駐地舊址 張力 攝 中共福建省委上湖底駐地舊址室內陳設 張力 攝 夏初的五月,陽光和煦。記者驅車入仙游縣境內,碧空如洗,山明水秀,繞過重重山路,抵達中共福建省委南遷閩中第一站——鐘山鎮臨水村上湖底。 將歷史的時針撥回1943年,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較好的群眾基礎,同年3月,閩中特委遷駐上湖底。7月底,時任省委書記曾鏡冰帶領警衛班從建陽突圍后到達莆田,在莆田視察期間,逐步形成省委活動重心從閩北南移至閩中的決心。 9月上旬,曾鏡冰在上湖底中共閩中特委機關召開閩江、閩中兩特委領導人會議。曾鏡冰在會上作題為《論狹隘經驗》的動員報告,會議決定由黃國璋負責籌款,黃扆禹負責打通閩南、閩江路線,蘇華赴閩北聯絡,蔡文煥負責在仙游、德化、永泰邊建立地下交通聯絡據點,使閩中與各地的聯系網迅速建立起來,為中共福建省委南遷打下良好的群眾基礎。 同月,在準備工作就緒后,第一批省委機關人員開始陸續從閩北出發,在省委政治交通員蘇華和閩江沿線交通站的周密安排掩護下,經福州安全轉移到閩中,進駐仙游上湖底并在這里開展一系列地下工作。 在革命戰爭年代,上湖底鄉親在最危急的時候殺盡家禽家畜、摳光五谷種子為地下黨人員充饑。在反動派土匪隊多次搜山中,鄉親們受盡折磨、逼而不招,徹底保護了地下黨組織的秘密和安全。在這些鄉親里,就有臨水村村民曾慶棋的父親、“五老”人員曾文標。 今年70歲的曾慶棋,從小就耳濡目染祖輩的革命故事,他拒絕了兒子接他去上海居住的建議,也沒有和臨水村民們一起搬進臨鳴新村,而是駐守在革命舊址,成為中共福建省委上湖底舊址的“守門人”。“我的奶奶、父母、大伯、小叔都參加了革命,我的父親曾文標當年被敵人抓住嚴刑拷打,硬是沒有透露一點地下黨的消息,手指都被打斷一根。”談起往事,曾慶棋自豪地說,他要留在這里,守護上湖底的革命舊址,激勵后人奮進。 曾經偏僻的地理位置是臨水村開展革命活動的優勢,多年以后,卻變成發展的桎梏。“早些年交通不便,村民們買生活物資都要跑到10多公里外的鐘山鎮上,條件十分艱苦。”臨水村黨支部書記鄭青青回憶道。 于是,搬遷就成為改變當地落后面貌的唯一出路。經過多方努力,上級政府決定將臨水整村搬遷至集鎮區,再建一個新村。2018年6月,歷時兩年建成的臨鳴新村共有104幢聯排住宅,整村占地53.6畝,村內配套設施齊全,成為一處宜居的美麗家園。 近年來,臨水村還先后投資250萬元修建臨水村至上湖底7公里的鄉村公路、完成上湖底福建省委舊址保護維修、舊址的布館和紅色文化廣場建設。修繕后的中共福建省委舊址占地420平方米,為兩層土木結構,是一座傳統的四合院落古民居,設有革命歷史、生產勞作物品等展示區,以及紅色記憶主題公園、紅軍操練場。展示區內收集添置歷史文物100多件、圖片120多幅,全方位、多層次地詳細介紹和還原了省委機關南遷的背景及經過。在教育形式上,鎮村還精心設計了重走革命路、聽革命故事、尋找革命標語、吃“紅軍飯”、唱“紅軍歌”等一系列互動體驗式項目,打造出“感受綠水青山、追尋紅色印記”的全新紅色生態文化教育基地。據不完全統計,自今年開展黨史學習教育以來,到現場接受教育的黨員干部超過5000人次。 “下一步,臨水村將以建黨100周年和開展黨史學習教育為契機,加大宣傳力度,提高省委舊址的知名度,打造黨建和干部實訓基地。”談到未來的規劃,鄭青青眼中充滿期冀,如今的臨水村將依托臨鳴新村區位和交通條件,重點打造“黨建+”鄰里中心和臨水電商園基地,通過整合、盤活閑散資源(農房、場地),建設集農產品展銷、農產品物流、特色民宿、鄉食餐飲為一體的新農村社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