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仙游上宮支部 重溫入黨誓詞 游洋興山吳媽圣像 天馬新村 莆炎高速游洋互通口 龍穿城 這里是仙游縣第一個黨支部——中共仙游上宮支部的舊址所在,這里有與“海上女神”媽祖林默、“臨水夫人”陳靖姑并稱莆田三大女神的吳圣天妃,這里還有四壁猶如斧劈刀削,石崖高聳云天,似巨龍穿鑿而過,周遭群山起伏的龍穿城風景區…… 興化故郡,紅色上宮,吳媽福地。游洋鎮素有“千年古邑”之稱,是一塊弘揚革命傳統的紅色圣地,是一片歷史底蘊深厚的“古色”福地,是一個生態環境優美的綠色鄉鎮。 “古色”綿長,“紅色”熾熱,“綠色”清新。近年來,該鎮探索走出增長與轉型良性互動、發展與生態相得益彰、經濟與社會協調并進的發展路徑,“三色”在游洋大地匯聚融合,交相輝映,散發出既獨特又感人的魅力,描繪出了新時代莆田鄉村振興和經濟社會發展的游洋畫卷。 1小時生活圈 通衢大道串起千里沃野 6月25日,雨后的莆炎高速游洋互通口連接線,浮著一層如輕紗繚繞的云霧,在游洋岐山出入口,車輛如在仙境中穿行,農家房舍錯落青山間。從高空俯瞰,互通口穿山越嶺,云霧繚繞,宛如巨龍盤踞,縱橫交錯,好似一幅幽美的山水畫。 從市區驅車經莆炎高速,不用1小時即可到達游洋鎮,這在過去可是不敢想象的事情。 地處仙游北部山區的游洋鎮,平均海拔495米,解決交通不便的難題,曾是鎮里幾代人的心愿。 “以前我們村都是些土路,通行不暢,‘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群眾出行困難?!甭氛佣唷⑵露笍澕薄⑵閸珉y行,這是很多年前,游洋鎮群眾對過去路況的描述。 游洋東連涵江區莊邊鎮,西靠仙游縣石蒼鄉,南接鐘山鎮,北承福州市永泰縣梧桐鎮,東南接壤城廂區常太鎮,全鎮17個行政村,地域跨度之大、山路之崎嶇一直困擾著該鎮經濟社會發展。 道路通則百業興,道路興則民心暢。帶著這樣的目標,這幾年,游洋鎮大力改善交通基礎設施,方便群眾出行,促進物質交流,進一步提高生產生活條件,加快山區經濟社會發展,造福于當地村民。 如今,多年夙愿一朝成真。打開地圖,一條條貫通南北、承東啟西、便捷通達的公路交通格局一目了然。游洋鎮境內現有莆炎、沈海復線兩條高速公路,總長度達8公里,還有一個高速公路互通口;聯二線、縱三線兩條國省干線貫穿全鎮,總長度達15公里,和石蒼鄉、莊邊、鐘山等鄉鎮相連。 “十三五”期間,新建及拓寬的鄉道建設有11條,公路里程達60公里;新開新建及拓寬硬化的村道建設達50多條,總長度達120多公里。17個行政村的100多個自然村五年間全部實現村道硬化。 昔日山水阻隔,而今大道通途。該鎮黨委書記楊國石說,一條條縱橫交錯的公路,把游洋大大小小的村落串聯起來,聯二線、縱三線開通后,該鎮17個村距離高速出口都在15公里左右,將實現村村20分鐘就可上高速走向全國。更是與福州、莆田、仙游城關均實現1個小時生活圈,讓游洋逐步成為仙游北部山區交通樞紐。一條條嶄新的道路,逐步成為了山區群眾的幸福路、致富路。 擦亮“紅色”“古色” 多彩游洋風景這邊獨好 如果畫一幅畫形容游洋,你會用哪些色彩?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之際,今年“紅色主題教育”掀起高潮。連日來,位于該鎮東北部興山村馨山書院的中共仙游上宮支部舊址成為我市眾多黨員干部向往的“網紅”打卡地,也吸引了周邊地區群眾參觀學習,每天迎來了一批又一批參加活動的“學員”。 作為仙游縣第一個黨支部的中共仙游上宮支部建立之后,成為仙游革命的發源地,以星火燎原之勢,領導仙游地區革命斗爭,進而強有力地支持莆田、閩中地區乃至全省的革命斗爭,在福建黨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傳承紅色文化資源,大力發展紅色旅游,這幾年,仙游投資2000多萬元提升紅色教育基地,打造“重溫入黨誓詞+參觀中共仙游上宮支部舊址+參觀檔案文獻展+專題黨課”上宮特色教育模式。 展館內設有革命油畫展覽、陳國柱故居展室、革命斗爭物品陳列室、農耕文化展覽室、“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檔案文獻展。 從2019年7月重新對外開放至今,共有700多個單位,2.3萬多名黨員干部和群眾前來參觀學習。 基地先后被授予福建省黨史教育基地、省國防教育基地、莆田市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市黨史教育基地等榮譽。基地被列入市委黨校、縣委黨?,F場教學點。今年,基地還被確定為全省首批100個黨史學習教育參觀學習點之一。 紅色已然成為游洋最鮮明的標識,給游洋的畫卷添上了濃厚重彩的一筆。為更好用活紅色資源,游洋還引進莆田市尖兵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依托“中共仙游上宮支部被授予福建省國防教育基地”,投資2000多萬元,建設軍旅教育基地,以軍事觀光為內容,融合愛國主義教育、國防知識教育、民兵預備役集訓、學生軍訓、夏冬令營、企業培訓為一體的新型休閑旅游體驗基地,進一步打造游洋“國防教育研學+”品牌。從2020年9月份第一期項目正式投入使用至今,累計對外接待游客10000多名,獲得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和肯定。 揮灑筆墨繼續繪制游洋畫卷,那這其中肯定也少不了的顏色就是“古色”。游洋鎮素有“千年古邑”之稱,自唐之前游洋鎮稱游洋洞,唐代始稱游洋鎮。 宋太平興國四年(公元979年),宋朝在游洋設置太平軍(軍的級別相當于當時州、府或現在的地級市和地區行署),為了加強行政管理同時成立興安縣,一軍轄一縣。第二年,把太平軍改為興化軍,興安縣也改為興化縣,同時劃莆田縣、仙游縣、福清(福清不久又劃出去)歸興化軍管轄,從此,福建成全了“八閩”組合。太平興國八年(983年),興化軍移到莆田,興化縣治繼續存在,直至元皇慶二年(1313年)移到廣業里湘溪(新縣)。334年來,游洋一直是莆田北部山區一帶的政治、經濟、文化、教育中心,境內名勝古跡繁多,不一而足。 境內有與“海上女神”媽祖林默、“臨水夫人”陳靖姑并稱莆田三大女神的吳圣天妃,吳圣天妃信俗被列入第六批省級非遺名錄,吳媽祖宮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興角山上的全球最高、高20.15米的“吳圣天妃”銅像,以及其他存留的古村、古井、古道遺跡,更是吸引著絡繹不絕的四方游客。 近年來,游洋人在擦亮“紅色”“古色”招牌上下足了功夫。楊國石說,綠色是游洋的底色,紅色是游洋的鮮明色,古色則是游洋的獨特色。 結合景點奇特的龍穿城,聳立于蒼莽林海中,山奇、林茂、巖峭、洞幽的天馬山風景區,獲評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示范點的聚仙堂,“橋頭不見橋尾”的惠政橋等豐富的自然景點,游洋著眼保護青山綠水,開展粗溪小流域治理、綠化提升和生態護岸工程,將紅色元素、文化元素、綠色元素注入各個環節,魅力老區正吸引越來越多的游客駐足休閑。 下一步,游洋鎮將以“發展鄉村旅游 促進鄉村振興”為統領,發揮好游洋交通、文化、生態比較優勢和對臺優勢,堅持以“紅色”為引領打造“紅色旅游名鎮”,以“古色”為依托打造“歷史文化古鎮”,以“綠色”為底色打造“生態農業強鎮”,促進融合發展,為我市實施強產業興城市“雙輪”驅動貢獻游洋力量。 深耕綠色產業 繪就鄉村振興美麗畫卷 “得益于路網的快捷,我們的蔬菜可快速實現從農田到餐桌!”昨日,在位于該鎮梧椿村的莆田無疆生態農業農產品初加工中心,一棵棵包裝完好的小白菜被整齊裝箱。 該公司總經理嚴生仁說,該基地位于游洋鎮梧椿村,共流轉土地600畝,建有大棚70畝,總投資約800萬元,梧椿村全年氣候溫和,有著充足的日照且土壤肥沃,十分適合蔬菜的生長,是發展生態農業的“風水寶地”。 但早些年,受限于交通運輸條件,物資進不去、產品出不來的窘狀,讓不少農業企業望而卻步。 便捷的交通網,讓在山區規?;N植經濟作物成為可能,眼下,該基地已種植娃娃菜、西藍花、上海青、韭菜、地瓜葉等20多種原生態綠色農產品,每天運出去的蔬菜有二三十噸。運輸時長的壓縮,大大提升了蔬菜新鮮程度,通過全程冷鏈運輸送至福州,再派往福州、廈門、泉州等地的大型商超,年產值可達400多萬元。 蓬勃發展的產業帶動了群眾致富。該基地采用“公司+合作社”的合作方式,游洋村和梧椿村的貧困戶共20戶曾投資入股致超種植合作社,然后由致超種植專業合作社與莆田無疆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合作,每年每戶可獲得12%的固定收益。同時,還為當地群眾提供31個就業崗位,每人每月收入2500-3000元。 道路一通天地寬。通過莆炎高速走出大山的不止這些綠色蔬菜,更有當地特色水果。 游洋鎮是國家級生態鄉鎮,森林覆蓋率達81.85%,常年平均溫度20℃。有耕地面積2.3萬畝,山地23.77萬畝,是仙游臺灣農民創業園(國家級臺灣農民創業園)重要區域。其中毛竹林近7萬畝,為福建省九大毛竹豐產林培育基地之一。 可以說,綠色是游洋發展最靚麗的底色。鎮長蔡永杰介紹,立足游洋生態綠色資源,該鎮積極作為,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種植甜柿、獼猴桃、桔柚等特色水果,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農業產業,逐步打出了游洋名優水果品牌。 截至目前,該鎮已種植6300多畝甜柿;種植桔柚1300多畝,桔柚成為國家地理標志保護產品;種植獼猴桃300畝,新改建有機茶園920畝,新建設油茶示范片2000多畝,種植贛南桔200多畝。 獨特的氣候、肥沃的土壤,讓水果口感甘甜美味,遠銷各地。綠色產業已然成為村民致富的“搖錢樹”。 充分激活的農村經濟發展潛力,實現了給鄉親們帶來美好生活的愿景。數據是最好的說明,全鎮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367戶1145人全部脫貧,7個貧困村全部摘帽;2020年,該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6550元,是2015年的2.28倍,繪就出了一幅鄉村全面振興的美麗畫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