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縣委縣政府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頭號民生工程,縣鄉村聯動、政銀企統籌、產教搬并舉、點線面結合,取得階段性成效。截至目前,全縣所有貧困人口實現穩定脫貧、建檔立卡貧困村全部實現摘帽;貧困戶家庭人均收入由2015年2787.66元增加至2020年18378.5元;38個貧困村村集體經濟收入平均每村由2015年3.17萬元增加至2020年30.68萬元。 在榜頭鎮上昆村,脫貧戶陳國成一家的生活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他一家五口人殘疾,曾住在破舊的危房中,生計全靠其替人養豬的微薄收入維持,舉步維艱。后鎮村干部幫助他們落實了建房地塊,申請了造福工程、殘疾補助等,讓他們一家新房子順利蓋了起來。 干部還依托本村花生種植面積廣等實際情況,通過中央、省級扶貧專項資金等,幫扶陳國成購買全自動設備,辦起花生油加工作坊。陳國成致富不忘鄉親,在他的帶動下,該村另一戶脫貧戶陳慶杰也來到他的作坊打工,每天有60元—80元的工資。 家住大濟鎮蒲山村的脫貧戶黃朝輝和妻子都有殘疾,無法參加重勞動。扶貧干部介紹他倆到縣城一家服裝廠培訓裁縫技術,使其有了自食其力的一技之長。同時,幫助其辦理了5萬元的扶貧小額信貸和產業補助資金,購置了相應的縫紉機械從事服裝生產來料加工(如圖),使其家庭每年有了2萬多元的穩定收入。不僅如此,在政府的教育幫扶下,他的大女兒通過努力考上中國地質大學,目前正在考研,一家人十分欣慰,覺得日子越來越好了。 據悉,我縣堅持把產業扶貧作為根本之策,通過資源傾斜、技術指導、市場對接、政策支持等方式,鼓勵引導貧困村和貧困戶立足資源稟賦、產業基礎等比較優勢、特色優勢,選準發展路徑,打造產業基地。針對產業扶貧基地普遍小而散等問題,在省財政補助的基礎上,縣財政根據產業扶貧基地的帶動情況,再給予產業基地每戶每年5000元的補助,進一步提升扶貧產業的競爭力和帶動能力。 截至目前,全縣現有產業扶貧基地131個,帶動脫貧戶入股732戶,提供就業崗位688人。同時,不斷完善和強化產業與貧困群眾脫貧利益聯結機制,創新“龍頭企業+貧困戶”等模式,鼓勵支持貧困戶通過土地流轉、小額貸款資金入股、務工等形式參與產業發展,并積極采取電商扶貧模式,有效解決扶貧產品流通難題,實現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的雙贏。 同時,我縣把實現就業作為長效穩定脫貧的重要渠道,積極開展就業扶貧專項行動。開發公益性就業崗位、舉辦專項招聘會、整合培訓資源提升貧困人口勞動技能,不斷增強貧困戶的“造血”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