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利村革命老區精神展館俯瞰。 ▲田利村發展獼猴桃種植基地,今年已實現掛果試產。 本報記者 林羅曉 攝 盛夏時節,仙游縣社硎鄉田利村,沃野一派生機,處處如濃墨重彩的山水畫卷。田利村位于仙游縣西北部山區,曾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且一直未形成特色產業,成為省級建檔立卡貧困村。近年來,這一深山里的小村莊,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以紅色旅游為抓手、綠色山水為主導,打好“紅加綠”組合拳,為發展涂抹美麗底色,走出屬于自己的鄉村振興之路。 ■共繪紅色基因圖譜 頭坑瀑布、東坑瀑布、石盤瀑布、竹坑澗、百年紅豆杉、百年樟樹……田利村氣候濕潤,多降雨,形成了多霧多云海的濕谷特征,境內有多處天然瀑布,山水風光相得益彰。該村黨支部負責人羅鳳勝介紹,保護好生態、建設美麗鄉村是提升田利村發展質量的必然選擇。 美麗風景令人流連忘返,而一抹紅色則為之添色加彩。田利村是閩中特委機關長期駐扎的老區基點村,蘇華、黃國璋等一批知名革命家曾在這里活動,留下了寶貴的“紅色基因”。正是看中這個優勢,2018年5月初,田利村發動群眾修繕了中共閩中特委機關遺址和羅木坑交通站舊址,并以此為依托,建立黨性教育基地、開辟3公里的“革命路”,推出重溫革命史、重走革命路、穿紅軍服、唱紅軍歌、吃紅軍餐等系列體驗項目,筑信仰之基、補精神之鈣。 每天一早就穿上紅軍服,在村里的“紅色驛站”檢查會場、調試設備,并張羅好午飯的食材……這已成為羅鳳勝的工作常態。紅色旅游開辦3年多以來,已吸引游客3萬多人次。 ■綠色產業開辟新天 生態美景與紅色基因串聯,為田利村開辟了一條特色旅游線路,也將山里的茶油、土雞蛋、生態米、苦筍等“綠色產品”帶出山外,拓展了當地農特產品的銷售渠道,將“美麗資源”轉變為“美麗經濟”。 尋著果香踏入獼猴桃產業基地,一顆顆雞蛋大小的獼猴桃果綴滿枝頭。2018年初,利用優質的獼猴桃天然生長環境,在省農科院陳義挺博士技術指導下,田利村開始發展獼猴桃產業,共種植4類優質品種1700株。羅鳳勝說,2公頃獼猴桃今年已掛果試產,預計今年10月份盛產后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0多萬元,同時也可為村民提供16個以上就業崗位。 依托當地生態優勢,挖掘種植傳統,開墾拋荒的耕地、林地,修繕基礎設施,田利村發展的產業不僅于此。社硎鄉鄉長林琰介紹,2017年田利村集體投入11萬元,利用山區優勢開發油茶基地,種植油茶約3.9公頃,預計年可增加村集體收入10.2萬元以上。山區高海拔的單季水稻由于口感好受到普遍青睞,田利村因地制宜,采用傳統的“自然+人工”模式發展種植生態米約1.3公頃,品種選用優質稻種,采用古法種植技術,種植過程不使用化肥、農藥、除草劑等,年增加集體收益2萬元。 2019年,田利村結合紅色旅游和鄉村綠化,發展種植冷香玫瑰2公頃2萬株。冷香玫瑰適合做玫瑰花茶、玫瑰精油等深加工產品,花期達150天以上,可存活25年,又具有耐旱、耐寒、耐貧瘠的特點。該項目2020年開始為村集體創收,并為村民提供20個以上就業崗位。當玫瑰花開季節,玫瑰園就成了玫瑰花海,與紅色旅游相互促進。 ■打造發展全新引擎 為開拓產業,塑造發展引擎,田利村成立專業合作社,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開展產業扶貧,實行統一創立品牌、統一質量管理、統一收購銷售,改變村民原先“散種、散賣”各自為政、不成規模、沒有效益的生產經營模式。依托天和勝合作社,目前田利村注冊的“田園田利”品牌產品已從單一的生態大米,發展到包括山茶油、地瓜粉、土雞蛋、筍干、香菇、蜂蜜等在內的系列產品。游客“引進來”,農產品“走出去”,這一進一出中,田利村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此外,田利村還通過發展光伏發電,以年固定收益的方式入股生豬養殖基地、金線蓮基地以及市縣國企平臺等方式,保障村集體穩定增收。2020年,田利村集體經營性收入達到38.3萬元,村民農產品銷售額200萬元以上,實現村集體與百姓致富“雙豐收”。 “紅”與“綠”產生的奇妙反應,讓村民的腰包實打實地鼓起來,村集體收入真真切切地多起來。田利村也在這美麗的色彩中,走出了鄉村振興特色路,美麗宜居鄉村畫面已鋪陳開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