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坂村位于榜頭鎮東北部,依山傍水,村容整潔。陳氏宗祠在村子中央,每逢喜事,村民們必歡聚于此。宗祠充分發揮凝聚民心的作用,也是鄉村發展的記錄和見證。 陳氏宗祠共有三座,第一座建于唐末宋初,初始以陳嶠莆陽陳氏登進士第一人為名,名曰“宗祠”“御使祠”。1023年,陳絳自河陽知府移知福州時,回鄉祭祖,倡建第二座、第三座。明朝成祖永樂年(1403-1424)第一座“御使祠”重修,引出仙水龜后坂蛇典故,正式更名為“侯峰陳氏宗祠”。后來,因年代更替以及時代潮流的沖刷,宗祠經歷沖擊、恢復、重建,最終后坂祠堂三座聯合,中間兩個大天井,天井兩側建階梯,底座3個大門,總面積達1400多平方米,規模宏大,氣勢磅礴。 宗祠大門外有祠堂坪,立旗桿柱夾石兩對。推門走入祠堂,可以看到整體格局錯落有致,令人矚目的是第二座的3塊牌匾“同根同源”“陳氏宗祠”“永思堂”。其中“永思堂”乃是宋徽宗御賜匾額,“陳氏宗祠”以及“同根同源”匾額為仙游宗親所贈。自天井兩側階梯而上,第三座的“世綸堂”牌匾映入眼簾,也是宋徽宗所賜,里面供奉的是數十位陳氏家族祖先的神主牌位。 陳氏進士文化淵源流長,人才輩出。其中,陳嶠為唐僖宗光啟四年(888)擢戊申科鄭貽矩榜進士,為莆田陳姓進士第一人,仙游進士第一人,榜頭因此而得名。這些進士除了官居高職,有的還精通詩詞,留有著作,廣泛傳播。 榜頭鎮黨委鄉村振興辦將從“旗桿廣場”“及第大觀”“進士講堂”“闈墨憶夢”“書香萬古”“后坂印象”“家風銀行”七大板塊,對后坂宗祠進行全力打造,凸顯深厚的家風家訓及科舉文化,挖掘當代價值,進一步打造傳統文化和精神文明新陣地,助力榜頭鄉村振興高質高效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