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青龍橋碑 施公宗祠 2021年春夏之交,我們在仙游朝京門外東門老街一處民房里找到了距今315年的清康熙年間建造的都督施韜祠堂(又名施公宗祠,簡稱“施公祠”),緊接著我們又意外地發(fā)現(xiàn)了一座塵封已久的青龍橋碑。由于石碑存放年代已久,碑身堆滿了厚厚的塵垢,碑文無法辨認。為此,我們及時與縣博物館取得聯(lián)系,請求協(xié)助。館長茅玉香高度重視,聞訊后及時趕赴現(xiàn)場考察,親自動手清理油污,并帶領技術人員對石碑進行拓片。經過多番辨析,方才查清碑文內容。 新發(fā)現(xiàn)的《泉郡文起施公重建青龍橋碑》填補了清乾隆三十六年《仙游縣志》的空缺,當時的縣志在《建置志·橋梁篇》“青龍橋”詞條只點明了“青龍橋,康熙四十一年,泉郡施韜建,有石碑在施祠。”至于碑文的內容,縣志未能收錄,甚為憾事。參與發(fā)現(xiàn)、考察的有民間文保志愿者李峰等人,此次還發(fā)現(xiàn)了許多有趣且珍貴的文物,包括“施公宗祠”碑額、石亭及其它建筑構建。這方《泉郡文起施公重建青龍橋碑》,通高2.83米,寬94厘米,詳細記錄了施韜重修青龍橋的經過,對研究施韜以及仙游古橋梁交通史和木蘭溪地質水文提供了詳實的史料。 據(jù)《晉江安海潯海派歷代名人錄》載:“施韜,施顯子,字文起,號菜溪,以軍功誥授左都督,贈榮祿大夫,一生造橋十六座。”清乾隆三十六年《仙游縣志》載:康熙四十五年(1706年),百姓在縣城東郭迎春亭東大路北建施公祠,祀都督施韜,以造仙邑青龍(今金鳳橋),石馬諸橋有功,因建石室,春秋展祭,邑紳士作 《施公祠碑》以記:“施公之有造我仙邦也,蓋自己卯歲(1699年)來游菜溪,歷今八載。造石馬,青龍,廣橋,仙水大橋四。修平政,鞏橋,南橋,圯橋三。碩德鴻功,俱已勒于諸橋石碑上矣!我仙人思無以報公萬一也,為建石亭于邑東關外,祀公祿位,瞻拜千年。夫以公之棄軒冕,樂山林,世無不欽仰高風,羨為希覯。乃素性慈仁,汲汲以濟人為事。如造橋砌路,賑饑捨木。在吾閩處處播頌聲,而尤于吾仙為加厚,此仙之人所以愛戴不諼也。亭建于夏四月,成于秋九月。上下周遭皆石架砌,洵可垂之百禩,永愜人情也。是為記。康熙四十五年丙戌孟冬榖旦。” ◎鏈接: 重建青龍橋碑 遺憾的是《施公祠碑》今僅剩殘塊,令人欣慰的是“重建青龍橋碑”保護周全,今將我們校錄的碑銘首次公布于下,全文339字,楷書: “仙邑橋之崑巨者有三,曰石馬,曰東渡青龍,曰南關仙橋。其若平政諸橋,亦多有處所,然惟此三大橋跨深湍而延孔道,上達永德諸邑,下抵郡城各間道。于是者,駢肩疊跡,累千百為曹。 奈歲月深,東渡墜于兵燹,南橋則半之傾圮。邑人老恒咨蹉太息,欲徙末由。溫陵文起施公,以勲榮胄有榮階,不仕,大隱菜溪。其在仙邑,始復石馬平政,即及是橋。而南關仙橋又方續(xù)整,自玆以還,不獨民無病涉,而山川壯氣運回,且將復宋代人才之盛,啟本朝文物之隆焉。 是橋始基于壬午歲(1702年)仲春朔正,甲申嘉平初成,緒其董事募工,闔邑紳士與有勞也。橋縱四十二丈五尺,闊一丈五尺,為梁十,各高二丈。闊石梁五十有二,兩岸高筑欄頭以壯。橋之首尾周遭護以石欄,厥功卻何偉哉。莆昔大司徒東園鄭公三修是橋,少司馬梅臣唐公繼整之第,架木為梁,年久則壞,今皆易以巨石。是以磚黏,足以將洪淀于不拔,快濟渡于萬年矣。于是乎記。 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歲次甲申臘月谷旦,闔邑紳士耆民仝勒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