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看書能催眠,而我捧著王老師的散文集《鄉路引我回家》,一口氣閱讀了前六篇,卻越看越清醒,直到深夜,合上書,思緒翻涌,怎么也睡不著。 腦袋里全是那個物質貧乏而精神極度充盈的黑白年代的碎片:夏日曬谷場上的風車,頭戴草帽掐谷穗的鄉民,中午街門過道三五家湊在一起邊聊邊吃的場景,黃昏在野外捉甲蟲的同伴,門前的老井,甚至夜里如豆的油燈和燈下補衣的母親……過電影般在腦中閃現。 什么文學作品是打動人心的好作品?我認為首先是能引起讀者共鳴,能在讀者心中擊起波瀾的作品,王老師的散文就具有這樣的功能。何以能如此,我總結了以下幾點: 首先,作者應是個至情至性的人,把自己的整個身心都融入到了作品中,與文中人物、事物不分主客。我與王老師未曾謀面,只是他公眾號的粉絲,但從老師的文字中可以感覺出溫度;我也不了解老師的年齡經歷,但是讀了他的文字感覺他是每個物件的見證者,每件事的親歷者。他這些文字不做作,都是從內心自然流淌出來的真實情感,唯其真實才會感人,才會引起共鳴。 其次,文學表現技巧嫻熟,但又不留斧鑿之痕,就像李白的詩,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最讓人佩服,尤其是文中的細節描寫,比如寫手上起老繭,寫手上的鋤柄,寫夏日的樹葉,對父親、老祖母、母親、鄉親等的形象描寫等等,都可感可知,細膩動人。還有大量比擬、借代、比喻等修辭手法的運用,比如寫扁擔,已經讓人無法把人和扁擔截然分開,扁擔就是那個時代以及那個時代的人的代稱。就如同莊周夢蝶,達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 但是不是說有了豐富的情感和高超深厚的文字功底就能寫出好作品了。我覺得還有一點必不可少,那就是要做一個熱愛生活的人,做一個有生活的作家,你的作品才可能接地氣。 因為文學來源于生活,來源于民間,來源于神話故事等,作者之所以寫得逼真形象,那不是憑空想象來的,那是需要生活積淀,這種積淀獲取的兩個途徑:一是讀萬卷書,沒條件買書,可以聽書,聽故事。文中可以看出作者從老人口中聽到的《三國演義》、神話故事很多。二是行萬里路。就如同司馬遷的《史記》。也正基于以上兩點,作品才不會是空中樓閣,才可能會親民。 夜已經很深了,就讓失眠來得更徹底吧!我繼續徜徉在彎彎曲曲的鄉路上,咀嚼著那些或濃或淡,忽近忽遠,有苦有甜的日子:“頭上的太陽也如一個碩大的蛋黃,流淌在地上的,是明亮如蛋清的天光”“我的涼床,我涼床上的童年……” 夏日,本來燥熱的心頓時清涼了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