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伍獅村白埕集中安置區。 本報記者 林羅曉 攝 眼下還未出伏,氣溫仍較高,在大山深處的仙游縣郊尾鎮伍獅村卻比外界多一份涼爽。近期,伍獅村內的荷花池盛開朵朵荷花,采摘園內百香果、葡萄相繼成熟,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避暑游玩。村里的農家樂也因此迎來了旺季,農家大米燜煮的肉飯備受游客歡迎。 “近年來,我們村的‘綠水青山’乘著政策的東風變成了‘金山銀山’。”伍獅村黨支部書記王盛春說道。與如今的人氣較旺相比,7年前,這里還是一個遠在深山無人知、交通閉塞的革命老區村。 伍獅村所在的郊尾鎮自古是交通咽喉要地,而伍獅村又是郊尾、賴店、園莊三鎮交界,地理位置更加特殊,加之這里山谷深邃、山川交錯,在新中國成立前被作為閩中革命活動的重要地下交通聯絡點。 “我的爺爺王釵同就是一名地下交通員,小時候就經常聽他講游擊隊‘跳山頭’的故事。”王盛春說,爺爺為了支持革命斗爭,冒著危險傳遞情報,“跳山頭”便是對當年游擊戰的靈活特點和艱苦條件的形象描述。 村民崔明忠對伍獅村的革命故事較為熟悉,他告訴記者,伍獅村共有5人參加革命,既有游擊隊戰士也有地下交通員、聯絡員,為閩中革命事業作出了貢獻。其中,閩中游擊隊戰士吳哉在1936年3月的反“清剿”斗爭中壯烈犧牲,被評為烈士。 傳承先輩奮斗精神,近年來,伍獅村加快發展步伐,變化日新月異。站在半山腰眺望,5座山頭恰似5只雄獅匍匐在山谷兩側。山谷盡頭,一泊綠水如鏡,這便是東溪水庫。山谷北側,伍獅村白埕自然村整村搬遷集中建設的安置房整齊排列。山谷內,一片采摘果園和稻田生長正盛,呈現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畫卷。 前些年伍獅村還是郊尾鎮唯一的精準扶貧建檔立卡貧困村,2012年村集體收入只有2160元,脫貧任務十分艱巨。 “以前我們一家4個兄弟,擠住在只有4間廂房的夯土老宅。”現年61歲的白埕自然村村民林萬信告訴記者,如今他們4個兄弟每戶一棟新房,都過上了幸福新生活。原來,依山傍水的白埕自然村地處偏僻,66戶村民住宅多為年久失修的危房。各級扶貧工作開展以來,市、縣、鎮、村多方籌集資金2300多萬元,實施白埕自然村整村搬遷項目,建設了29幢聯體別墅和1幢6層套房,全村66戶284名村民均得到妥善安置。 回看這場脫貧攻堅戰,多項幫扶政策惠及伍獅村。“造福工程”改善村民居住條件,光伏項目、投資分紅促進村集體收入增收。有了資金保障的伍獅村,接連修繕村道、推進河道整治、改善農村衛生、修建村民休閑廣場、黨建扶貧公園,村里一年一個大變樣。 近年來,伍獅村堅持不搞工業開發,堅決不破壞自然生態,而是通過“村集體+種植基地+農戶”模式,利用地理環境優勢和傳統工藝技術,開發油茶、薏米種植基地和農業生態示范園產業基地,積極探索林下經濟發展新路子,種植中草藥,推動興林富民“雙贏”。2019年,伍獅村實現村集體收入近30萬元,徹底脫貧摘帽。 (“我們的優勢就是綠水青山,我們的發展也必然依托綠水青山,堅持生態優先的發展理念,使其變為真正的金山銀山。”王盛春說。 現在的伍獅村,不僅是市級文明村莊,也是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眼下,該村正依托農林、山水等資源優勢,立足“一村一品”,進行農業、民宿、餐飲等配套開發,努力打造集生態種植、觀光采摘、休閑娛樂于一體的田園綜合體,一幅鄉村振興的生態畫卷正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