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石流在莆仙民間有一個非常古老的方言名稱,叫做“黿”。發生泥石流災害也跟“出孽龍”(并發山體滑坡的山洪)一樣以“出”為動詞,謂之“出黿”。 “黿”是古老的漢字,撇開神話成分,它就是一個自然物種。《說文》:黿,大鱉也。所以,“黿”就是鱉類爬行動物,像鱉而大,體重可達數百斤。神話小說《西游記》中“大鬧通天河”和“白黿馱經”講到的那只“白黿”,就是這種生物。 “黿”在方言讀作“銀群切”(方言反切),與方言“頑”(笨重,遲鈍等)同音。由于本地無黿(即使有也會被認為是“大團魚”,而且方志中也未見相關記載),所以,“黿”在方言不表達原物種,用于自然動物僅見于“大頭黿”(即“平胸龜”)一名,此外,其在方言的運用就是特指能引發泥石流的神靈之物。 筆者老家在仙游東鄉,這里舊屬“安賢里”。東鄉有一座最高的山頭叫做“塔山”,山頂的南坡有一道石崖,石崖上嵌著個洞口呈拱門形的巖洞,世代稱之為“黿孔”(“孔”音同平讀“空”)。父老相傳,那是康熙壬子年塔山“出黿”時留下的。據說,當時“黿”就是從那個洞口噴薄而出…… 在孩提好奇心的驅使下,糾纏了多位的叔公、嬸媽后,終于綜合他(她)們的口述,拼湊出三百多年前那場災難的輪廓:當年,塔山腳下居住著一個姓宋的大家族,一千多口人,是當時安賢里最強盛最剽悍的族群。康熙壬子年,連日暴雨,仙水溪泛濫,改道漫向宋氏家族集居地前,把宋家男女老少逼到山腳下,這時,后山突然“出黿”,泥沙巨石齊下,前后夾擊,于是宋家噍類無遺…… 當問到小孩最關注的問題“黿”長什么樣子時,老人們都說沒親眼見過,根據古人傳說好像是成群結隊的巨“黿”在泥漿中游動;還有的說得更神秘,說是這批“黿”流到莆田境內后,溪邊許多村子的村民都看到巨黿越來越多,水位也越來越高,并且每只巨黿的背上都站著個紅衣女子,鄉民們用“浸尿”(存放在尿桶中的人尿)和“粗水”(糞坑里漚浸的肥水)去潑,被潑到了的烏龜和紅衣女子就化為烏有,溪水也在回落…… 這起災難可以在現代編纂的《仙游縣志·大事記》得到印證: “康熙十一年(1672年):安賢里(今榜頭鎮)塔山山洪暴發,天柱巖前的過溪埔、火坑自然村宋姓居民1000多人死于洪災。仙水溪因洪災改道”。 “康熙十一年(1672)”正好歲次壬子!三百年后的現代人竟然準確記得當年災難發生的年間,這不能不讓人驚嘆! 縣志對災難的描述是“塔山山洪暴發”,就是沒提到筆者所期望的與“泥石流”有關的信息。這就無法為筆者“黿”即“泥石流”的說法提供直接證據。為此,只能作以下闡述進行反證: 其一,“泥石流”是現當代地質學名詞,傳統古籍沒有這種名詞概念,在描述這類災害時習慣劃歸洪災。所以,縣志關于“山洪暴發”的記述并不排除泥石流。 其二,“出孽龍”與“出黿”在民間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災害概念,如果那場災難真是山洪暴發山體滑坡所致,民間會描述為“出孽龍”或“龍崩”,而不會說成“出黿”。 其三,塔山坡度大,山體獨立,受雨面積不大,而且對著宋氏集居地的南坡坡面很短,不會形成“山洪”,只有在坑道被泥石流堵塞的情況下,洪水才有可能挾帶泥石流漫出南坡對宋氏住地構成威脅…… 總之,當年使宋氏舉族罹難的罪魁禍首當是泥石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