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了。 節氣的指令一到,天地間都豎起了翠嶂圍屏,將溽暑以來臺風“煙花”和“盧碧”的肆虐拒之門外,暴雨也隨之戛然而止。十幾天的暴雨狂風,黯淡的天空,灰撲撲的,河南的洪澇災情,反撲的疫情,濃重了季夏的底色。日子忙碌著生活,總信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二十四節氣依舊輪回,春播秋收的生活仍要奔赴。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每年的8月7日或8日開始。周代,天子會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漢承此俗,并殺獸以祭,表示秋來揚武之意。唐朝,祭祀五帝;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以驗夏中之肥瘦。此外,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和預卜天氣涼熱的風俗。 廟堂之上有官樣文章,民間對此節氣也很講究。《歲時風俗》記載:“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可免腹瀉”。炎炎夏日,酷熱難熬,人們在立秋當日,田間地頭擇一陰涼處,啃食西瓜,不僅能消暑散熱,還有“啃下酷夏、迎接秋爽”的美好寓意。北方立秋吃肉,美名:“貼秋膘”。汪曾祺先生曾說:“立秋要吃烤肉,將羊肉切成薄片,大火烤著,一屋子人足鄧長凳,解衣磅礴,一邊大口地吃肉,一邊喝白酒,滿屋烤肉香”。迎秋烤肉香,語聲喧嘩,大快朵頤,肉香酒香撲鼻,口水都流下來了。 莆仙立秋沒有吃烤肉的習俗,“七月七,炒泡豆”掀起了迎秋的熱潮。泡豆是古董級的小吃,純手工做法,現已淡出人們的視野。“炒泡豆,呷老老”,阿嬤說著開始燙糯稻,燙得谷殼開裂,露出丁點米白就撈出來曝曬幾天,再送到加工廠脫殼。燙出的糯米,粒長瑩白,和柴火灶鼎里滾燙的溪沙混合著爆炒成米花,用篩籮篩去溪沙。炒好了米花,再炒黃豆和花生。都炒好了,未燃盡的木柴退出灶膛。米花、黃豆、花生和白糖都倒進鼎里用鍋鏟翻炒攪拌,灶膛的余溫把糖融化,炒出來的泡豆有粘成團也有松散的,色雅鮮香,還沒出鍋就勾得饞蟲拱動。女兒說,真想念祖奶奶和奶奶炒的泡豆。難得物質豐饒的今天,她還如此念情一物。 小時候,我們小孩每人都能分得一甕泡豆,各自珍藏。吃得時候,用小巧的竹筒裝,一仰脖子就倒了滿嘴,細嚼慢品,香氣繞口。葡萄爬滿了架子,我們嚼著泡豆,在葡萄架下窺星星、偷聽牛郎織女的悄悄話。這時候,阿嬤和娘一改往日的慈愛,用嚴肅的語氣叮囑我們:“快七月半了,你們不要走夜路”。從小,我對七月半多了份神秘恐懼感,那幾天不敢走夜路,睡覺時蒙著頭,黃昏時,早早呆家嚼泡豆。 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俗稱中元節、祭祖節。過節的時間,全國各地沒有統一,大抵從農歷七月十一開始持續到十六。秉承古訓“接得遲,送得早”,七月十一天黑下來,開始“接公媽”,阿娘煮好“恭飯”,阿嬤在廳堂正中擺上八仙桌,布“飯局”,然后點香,對著天地作揖,恭恭敬敬叫喊。簡單的儀式后,我們都跑去敞開大門、小門,似迎接“先人”進屋。阿嬤還說:“這幾天小孩子不要喧嘩,不要隨意跑動”。聽了阿嬤的話,我走在瞎燈黑火的房間拿東西,小心臟“咚咚”急劇地跳,腳步聲小心翼翼,生怕驚動了“先人”。 七月半這幾天,我們特別乖,規矩。房前屋后的柴垛邊看不到我們躲迷藏的身影,山路溪岸上聽不到我們的歡笑。好在沾先祖的光,飯菜都很豐盛,足以彌補我們沒法貪玩的遺憾。有接有送,人情不分陰陽。七月十六這天,家家戶戶早早地備好晚餐。點香,作揖,燒紙,鞠躬,恭請先祖吃飯,儀式簡單,一臉虔誠。我仿佛聽見阿嬤清亮的聲音:“保佑家家平安健康”。生有涯,命無涯,生生不息的牽掛,生生不息的親情。物聯網智能時代,這幾天,寂寥的村莊又熱鬧起來,千里子孫趕祭祖。彈指數年,如今是父親帶我們盡孝敬祖,祈的是阿嬤帶列祖列宗回家看看,尚饗。 人間煙火又一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