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今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在黨史學習教育深入開展之際,本報深度挖掘,獨家報道薛介民姚明珠塵封半個多世紀的先烈事跡,作為莆田人身邊鮮活的黨史學習教育素材,邀請英烈兒媳婦、著名旅美臺灣作家李黎現場講述,并同步推出了烈士事跡展覽,反響熱烈。 “木蘭溪水長久在流,白鴿嶺高壯地站立,鄉親至愛之恩永不能忘。”這是薛介民就義之前的絕筆。木蘭溪、白鴿嶺,是烈士臨危時念念不忘的莆田家鄉山水。 “白鴿嶺在哪里呢?”不少參觀者在觀展時問道。 上周末,仙游縣7名文物保護志愿者穿越叢林,重走白鴿嶺古驛道,尋訪西門鎖鑰白嶺寨以及仙游與永春交界碑,記錄散落民間的文物故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從仙游縣城出發,進入大濟鎮白鴿嶺。”志愿者陳震輝說,古驛道掩映山間,海拔800米,沿線山林茂密,山澗流水潺潺(如圖①),空氣清新,一路還發現許多野豬足跡。 古時白鴿嶺是永德仙三州(縣)必經之道,抵達白鴿嶺山下松溪岸邊時,志愿者發現兩塊清光緒元年的石碑(如圖②)。石碑向西,有一條九重溪,過了溪就是泉州永春地界,石碑向北,也屬于永春。西邊碑文標題是《修造九重溪蹬橋碑志》,落款“光緒紀元歲次乙亥十月(1875)”,東碑首句是“九重溪當永仙之沖”。因年代久遠,碑文模糊,只能讀出大概。這兩塊石碑介紹了九重溪流經永春和仙游交界處,溪澗阻道難以跨越,隔斷兩地通行,于是兩縣一起合作建造蹬橋,并泐刻永春和仙游兩地的捐款芳名,落款處有當時兩地縣令共同署名。 古驛道整段路共幾千級臺階,且臺階頗寬,有2米左右,很平整,不長草,可見當年工作量巨大。其中用石頭砌成的臺階,有“百二階”之稱,估計是指最陡峭的那段路。 這條古驛道是曾經永春與仙游間的交通要沖,商旅往來不絕。在古驛道每個較大的拐彎處,有不少散落在泥土里的瓷片。經請教古瓷專家,認為是清代和民國期間德化出產的瓷器殘片,主要是民用瓷器,碗碟杯盤都有,以青花瓷和白瓷為主,個別粉彩。 如今,古驛道只剩下原有的三分之一左右,一些路段長滿茂密的蘆葦叢,難以通行,鋒利的蘆葦葉子如刀般。 史料記載,白鴿嶺上的交界碑,位于兩山峰之間的山口最高處。碑文是: 永春州 仙游縣交界碑 白鴿嶺西南屬永轄,東北屬仙轄,以嶺頭交界 光緒元年四月 日建 永春州翁 仙游縣吳 同立。 傳說當年仙游和永春的縣令,各自約定在同一時間相向而行,相遇之處豎立界碑。當日志愿者尋訪時,遍尋不到石碑下落,或許淹沒于草叢中,或許已經被盜。 為了此次尋訪,志愿者游心華查閱了大量文獻資料。比如,明代僉事陳逅曾寫過一首《白鴿嶺詩》:“寨山萬疊道縈紆,楓葉飄紅歲月徂。荒館做來風欲寂,亂云飛盡瘴全無。窮檐才望真憐汝,薄海澄清久負吾。今古幽懷對時彥,四鄰環衛即雄圖。” “這里古時有個山寨,叫白嶺寨。”清乾隆年間《仙游縣志》記載,山寇由此入境。明嘉靖三年,典史蘇廖镕率兵在此把守。“橫崗壘石,中為關門,西崖絕頂設滾木滾石”。明嘉靖十六年,知縣蕭宏魯奏莆田小嶼巡檢司改設于此。以其偏僻險阻,便于守緝,刻石題字“西門鎖鑰”。 游心華說,白鴿嶺有豐厚的歷史文化,還有待挖掘和整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