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張元豹才14歲,便義無反顧地踏上了中共革命斗爭的偉大征程,開啟了他的光榮而絢麗的人生序幕……”這是《仙游英烈》中對于張元豹烈士的一段記述。 碧血灑異國,英魂系中華。2014年9月,民政部公布第一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和英雄群體名錄,其中就有張元豹烈士的名字。張元豹1916年出生,從小就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熏陶,有著溫良恭儉讓的品行,更有疾惡如仇、堅毅挺拔的品格,曾化名黃石、阿進、黃誠。 1930年,年僅14歲的張元豹參加了地下黨外圍組織互濟會,后以教師身份為掩護,積極參加革命斗爭。1932年,16歲的張元豹在潘濤的介紹下,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1933年,調任共青團閩中特委書記,領導莆仙地區青年運動開展。1934年,由于叛徒出賣,他在莆田城郊被敵人逮捕,途中成功脫險,隨后輾轉至馬來亞。1935年,張元豹加入馬來亞共產黨,任馬共中央委員、宣傳部部長等職,積極參加世界反法西斯抗日斗爭。 1942年,張元豹被叛徒出賣,在新加坡日寇監獄遭受折磨。面對酷刑、重病、饑餓三重侵害,他革命意志愈挫彌堅,最后壯烈犧牲在監獄之中。上世紀40年代,張元豹的大妹及同鄉傅楊修等人特地赴新加坡尋訪,但萬人穴上荒草連天,白骨成堆,想找到烈士的遺骸實屬不易。 在寄給家中的最后一封信中,張元豹寫道:“如今社會壓迫重重,人民生活水深火熱,唯有這一代青年參加革命才能反抗壓迫。”“我并非沒有能力賺錢,只是革命需要經費,自己能留給父親的唯有光榮。”“今后新中國家家戶戶將有燈火……元彪弟弟一定要好好讀書,待新中國成立后,我要回家園教世界語(英語)?!?/p> 烈士沒有留下直系后代,妻女在戰爭年代不知所終,但當時家中的老父母均在,還有一個弟弟張元彪。上世紀80年代初,張元豹的父母及弟弟先后去世,家族就由侄兒張永慧和張永蒼傳承。 “為把伯伯的精神更好地傳承下去,上世紀80年代起,我開始從報紙雜志、先烈回憶錄中收集有關伯伯的革命資料,并于近年修繕紀念館。”張永蒼說。幾十年來,他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伯父的遺物。 張元豹烈士紀念館坐落于仙游縣鯉城街道北寶峰社區土寨自然村,建筑面積約60平方米,于2021年7月1日正式開館。紀念館原為張元豹故居,南北高樓簇擁中的這幢老房子東西開闊,交通便捷。套間一暗門前擺著張床當掩護,當年地下黨許多秘密會議就在此召開。 修繕后的紀念館正中為客廳,西側有兩間臥室,現已開辟為展廳。客廳正中間懸掛著一面鮮紅的黨旗,下有“英烈精神 銘刻于心”展板,右側懸掛許懷中親筆題寫的匾額“張元豹烈士紀念館”。 整個展覽以時間為軸,設置“少年俊秀、志存高遠”“牢記使命、勇往直前”“轉戰南洋、不忘初心”“英烈花紅、代代盛開”4個版塊,通過展示張元豹烈士及其同鄉戰友黃明、蔡園、許彧青、蘇華等人的照片和革命事跡,將其奮發圖強、波瀾壯闊的革命一生展現得淋漓盡致。 老房子原先還保留著張元豹烈士遺留下的信件、資料、照片、日記及一把已經生銹的槍,遺憾的是文物幾經搬遷,如今僅留下了3張珍貴的照片,成為人們緬懷張元豹烈士的珍貴影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