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嶺北村藥材種植成規模。 本報記者 陳斌 攝 周末,仙游縣園莊鎮嶺北村的幾位村民開車20分鐘,來到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吃飯。對該村村民,特別是年輕人來說,莆泉兩市如同一城。在這兩個不同城市之間往返,已成為他們的生活日常。 原來,該村位于仙游、惠安、洛江三縣區交界處,令人欣喜的是,得益于好政策,這個省定革命老區基點村發展勢頭強勁。依靠種植中藥材、部分村民外出打工做生意等,如今山村煥發出新活力,新房鱗次櫛比,村道四通八達。 昨日,記者一行驅車沿著蜿蜒的園嶺公路繞行。一路峰巒疊嶂,嶺北村就掩映在這青山碧野間,如畫一般,令人心醉。該村在1955年以前,屬惠安縣涂嶺鎮管轄。據《涂嶺革命老區史略》記載,土地革命戰爭時期及解放戰爭時期,中共黨員、1948年任中共惠安縣工委委員的何邦基以小學教師身份,在嶺北及東坪、六戶、義路等地開展革命工作,廣泛發動群眾進行革命斗爭,發展黨的組織。嶺北村群眾積極支持,為其提供掩護,一同參加革命活動。 紅色基因影響了一代代嶺北村民,也激發該村許多熱血青年踴躍報名參軍。嶺北村黨支部書記兼村委會主任卓啟華告訴記者,弘揚革命老區精神,參軍報國成為全村人的共識,每年都有年輕人從外地回村報名參軍。2018年至今,已有5個符合條件的青年人走進軍營,為保家衛國貢獻一份力量。 據介紹,該村地處深山,耕地少,農作物產量低,村民守著一畝三分地,過去生活困難。上世紀80年代,部分村民引進麥冬、郁金等中藥材試種,發現當地土壤氣候較為適宜,產量頗豐。后來,全村家家戶戶都引進種植。然而,園嶺公路開通以前,村里交通極為不便,銷路閉塞,村民們種植的藥材只能由小商販廉價收購,一度抱著“金山銀山”,卻過著“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日子。村民們小規模的家庭式藥材種植,收入難以為繼,許多村民紛紛外出謀生,其中很大一部分人就在泉州市打工、做生意。 近年來,瞅準全國市場中藥材價格猛漲的時機,經園莊鎮黨委政府牽線搭橋,嶺北村揚地利,依托獨特的地質、氣候條件以及中草藥種植傳統等優勢,探索“公司+農戶+基地”農業產業化經營模式,通過藥材種苗補貼、高薪聘請農技人員,發展了一批藥材種植、營銷和加工大戶,引導群眾由分散種植走向規模化生產。部分村民抓住“家門口的經濟”,辦起了專業合作社,對村里種植的中藥材進行統購統銷,并約定最低保護價格,市場價格高則按照市場價格收購,最大限度保障村民的種植收益,帶動大家共同富裕。 風吹過,田間的中藥材迎風舒展,泛起陣陣藥香。眼下,嶺北村種植的中藥材總面積近50公頃。村里還成立了煉油制藥廠,對村民種植的藥材進行精深加工,提高藥材附加值,年產值近千萬元。隨著中藥材種植的聲名遠揚,不少鄰近地區也紛紛過來“取經”,一些種植大戶則當上了“田秀才”“土專家”,幫助指導種植技術及經營理念,輻射仙游部分鎮村種植中藥材近百公頃。 “年輕人在外創業打拼,我們這些老人在村里,也有自己的生計,日子有奔頭、不孤單。”傍晚時分,在藥材加工廠忙活了一天的老支書林天生總喜歡到村里的文化科技大樓找老伙伴們喝茶嘮嗑。這棟大樓內設有老年活動室、戲臺、農家書屋、棋牌室等文娛活動場所,緊挨著千年古剎靈濟宮。建筑前的廣場上,還配備了不少運動器材,供村民們健身鍛煉。 卓啟華告訴記者,眼下,該村正逐步推進由村小學至南坑嶺再到南仔頭的水泥路建設,打通南坑嶺新村的交通循環,全面激活大山深處的鄉村振興新動能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