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也是一年中養生的好時節,是健康“儲蓄”的最佳時段。主“藏”的冬季我們如何御寒護陽養生呢? ◆關鍵詞一:暖 民諺素有“三九補一冬,來年無病痛”之說。冬至后,天氣寒冷、陽氣伏藏,此時養生應當注重于“藏”,早睡晚起,勿過度操勞;避免急躁發怒,以免擾動閉藏在內的陽氣。 冬至護好陽氣需要驅寒保溫,外出要注意保暖。在衣著上要穿暖和一點,做好脖子、肩膀、腰部、膝蓋和腳的保暖工作。不過,溫暖也應適度,以自我感覺不燥熱,身體不出汗為宜。過于溫暖,身體處于出汗狀態,則不利于陽氣閉藏,反而更易生病。 另外,從中醫的角度,早睡可以保存陽氣,保持溫熱的身體,晚起可以補陽氣。而陽氣好比人體的衛兵,它們分布在肌膚表層,負責抵制一切外邪,保衛人體的安全。因此,在起居上可早睡晚起。 ◆關鍵詞二:曬 “有些市民入冬后不僅容易畏寒怕冷,即使添衣后仍不感溫暖,且喜歡喝熱飲吃熱食。從中醫角度看,他們屬于陽虛體質,體內缺乏陽氣,在冬季表現得更為明顯。”想要補充人體的陽氣,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曬太陽。在陽光明媚的天氣,陽虛體質人群可以多到戶外活動,通過曬太陽來吸收熱量,補充陽氣,驅除體內虛寒。 曬太陽對老年人鈣的吸收是非常重要的。而背部是人體的陽中之陽,因為背部是人體督脈所在,中醫認為督脈是人體的陽經,有調節陽經氣血的作用。風寒之邪易通過背部侵入人體而引發外感性疾病、呼吸系統疾病和心腦血管疾病。冬至時節氣候寒冷,在陽光充足的時候,經常曬曬后背吧。 ◆關鍵詞三:灸 冬季天氣寒冷,易引發呼吸系統、心腦血管等方面的疾病,不少醫院和中醫養生場所都推出了提高免疫力的養生保健項目,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其中,尤以艾灸養生療法最受人們的青睞。傳統中醫艾灸養生法,因其操作簡便,副作用少,逐漸成為人們養生保健的首選方法之一。 冬至后的27天被稱為“三九”天,是一年中艾灸養生的好時候。艾灸具有溫陽益氣、祛風散寒、強壯臟腑、通經活絡的功效,不僅適用于一些慢性疾病,也適用于健康人群的日常保養,可以按摩或灸足踝的太溪穴,腹部的氣海、神闕,胸部膻中穴這些穴位。需要提醒的是,艾灸養生也要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不可盲目跟風。 ◆關鍵詞四:動 俗話說:“冬天走一走,疾病全沒有;冬天懶一懶,多喝藥一碗”。堅持冬季走路鍛煉的人,可大大減少貧血、感冒、扁桃體炎、氣管炎和肺炎等疾病的發生率。但冬季運動講究和緩,由于冬季是養藏的季節,高強度運動會令人大汗淋漓,同時會耗傷陽氣。所以推薦散步、打太極拳等和緩的運動為主,避免在雨雪陰雨寒冷天氣外出運動。此外,可以練練八段錦,不受場地限制可在室內進行。 運動時間的原則是“跟著太陽走”,意思是應當選擇溫度最高、有陽光的時候進行健身,這樣更容易活動開,從而避免身體損害。早上運動一定不要太早,中午是比較適合外出運動的時段。下午太陽下山,就盡量不要外出了,更不適宜在天黑以后運動。 ◆關鍵詞五:食 民以食為天,說到冬至進補,當然“藥補不如食補”。冬季適合調補的食物很多,講究也很多,不妨記住下面幾個“一”。 一個好肉:雞肉,御寒補身; 一道好菜:蘿卜燉牛腩,滋養脾胃; 一個好果:桂圓,暖心助眠; 一碗好湯:當歸羊肉湯,溫補腎陽; 一把好豆:大豆,補充蛋白; 一碗好粥:紅棗芝麻粥,擅補腎氣; 一杯好茶:烏龍茶,防止干燥; 一種好調料:生姜,驅寒暖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