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習俗是各地最常見的風俗體現,如我國北方在冬季常吃餃子,而南方則多吃餛飩、湯圓,山東有部分地區流行喝羊肉湯等。而從中醫養生學和營養學的角度來看,這些飲食習慣或多或少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 ◆ 餛飩和餃子 餛飩和餃子雖外形不同、餡料各異,但在制作方法和營養元素組成方面其實差不多。它們都是由面粉、蔬菜、肉蛋類和油脂類食物共同組成的。因餡料的變化很多,所以食物種類也會相應增加。例如三鮮餡,就是額外增加了木耳、胡蘿卜、韭菜、蘑菇等。面粉也可以由富強粉變為全麥面粉等,以增加多種類營養的供給。 這些都是餛飩、餃子類食物的優點,但是這類食物的缺點也很明顯。首先,由于調制餡料時需要額外添加油脂,有的時候為了追求味道還會額外增加動物油脂,導致油脂含量過高,增加了整體膳食的能量和脂肪供給量。另外,餡料中鹽、味精等調味品的使用量和正常炒菜等相比也會過高。所以餃子、餛飩和均衡膳食中的米飯、炒菜相比,屬于高油、高鹽、高能量的食物。 對于需要控制體重、血糖、血脂的人群來說,需要盡量減少這類食物的進食量,如每頓吃餃子10個左右,再搭配一些蔬菜是比較健康、適合的選擇。 ◆ 酒釀 在江南水鄉有喝冬釀酒的習慣。冬釀酒是一種加入桂花釀造的米酒,香氣宜人。其實酒作為常見的辛溫食物,具有通血脈、御寒氣的作用。在寒冷的冬天,少量飲酒不僅能夠驅寒暖身,同時還增加了一些節日的氣氛。我國古代就有制作醴或醪的習慣,《本草綱目》中的桑葚醪和薏苡仁醪都是較為常見的食療方。 但需要注意的是,這類食物中的酒精含量因制作方法不同而差別較大,所以對于不能飲酒或已經有肝腎疾病的人群來說并不適合,也不建議糖尿病、高血脂、肥胖人群飲用,患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群也應當盡量避免。 ◆ 羊湯 很多地區有在冬季喝羊湯的習慣,這和中醫學認為羊肉屬熱性食物有關,也與冬季為驅寒保暖而多喜食溫熱食物的飲食習慣有關。但如果一味盲目溫補,也容易導致內熱滋生,損傷人體津液,所以中醫養生學非常強調“秋冬養陰”的重要性。 平素本就陽虛體弱的人群可以適當進食羊肉。但是對于那些本就陽熱體壯的人來說,喝羊肉湯要適量,且需要同時搭配一些青菜,如蘿卜等具有寒涼屬性或理氣作用的食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