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花田間,村民在勞作。 春節臨近,1月22日上午,位于仙游縣度尾鎮后埔村的東方百合種球繁育研發基地,一派忙碌景象。田間,一株株百合亭亭玉立,枝頭點綴著飽滿的粉色大花苞,隱隱散發著香味。數位村民忙著采摘、打包,將一盒盒百合鮮切花,搬上物流公司的小貨車發往福州。該基地現場負責人朱國寶介紹,這批百合當天就能進花店,三四天后就可綻放,為愛花者家中增添佳節喜氣。 記者看到,寒風細雨中,村民正在將一根根幼苗枝干上的小花苞掐去。“所有花苞全部都打掉,那排水溝要認真檢查,田里不能有積水。”冒著細雨,省級科技特派員、市科技情報所所長林章武在現場邊指導邊說,百合種球需要2年半繁育才能上市銷售。這片田里是剛種下4個月的二年球,要及時將花苞去除,才能保留更多營養供種球生長。 地處木蘭溪上游,后埔村山林環繞,緣何種起了東方百合種球呢?面對記者疑問,林章武介紹道,在深入企業服務過程中,他得知長期從事東方百合種球繁育研究的莆田市佰合生物有限公司面臨著發展的轉折點,亟需拓展新的種植基地。于是,他協助該公司在仙游縣多個鄉鎮找尋,最后發現這里氣候適宜、農田肥沃且疏水性好,十分適合東方百合種球生長。2021年6月,該公司采用“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新型運營模式,投入2000萬元資金在后埔建立研發基地。不到一年時間,基地建成百合種球冷藏庫、標準農業大棚、高標準東方種植田,占地4公頃多。 “國內東方百合種球長期以來基本依賴荷蘭進口,成本高。”林章武說,為此,在他牽線搭橋下,佰合生物有限公司與西南大學園藝園林學院花卉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中科院重慶綠色智能研究院等科研機構建立合作關系,共同研究東方百合種球繁育技術和新品種。目前,擁有《東方百合種球的培育方法》等3項發明專利,研發項目取得了中試成功。基地繁育的東方百合種球品質較好,價格低于進口種球,種出來花苞單支數量多且大、顏色鮮艷、花期長,市場接受度和客戶回頭率很高。 “我們僅用一年,就成功打開銷路。”朱國寶說,每天都有各地客戶詢問、下單。而公司繁育的第一批百合上市時,他忙著四處找鮮花批發商談基地的百合種球銷售,找花店寄售百合鮮切花。到了2021年10月底,坐在田頭就把20多萬個百合種球全部售出,還遠銷云南、廣東,百合鮮切花的訂單也源源不斷上門。在市農業局援疆干部原瑞芬的幫助下,新疆一企業連續2年來到基地采購百合種球,實現了南花北種。今年,公司實現產銷兩旺的同時,主動向仙游華僑中學捐資5萬元助力當地教育,積極回饋社會。 下一步,基地還將持續提升百合種球品質,努力實現種球大規模量產,逐步形成集科研、繁育、交易、運輸、銷售為一體的花卉全產業鏈體系,打破國外對東方百合種球的壟斷,實現國產替代,也帶動更多村民參與鮮花種植,開拓共同富裕新路,種出鄉村振興的新“花”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