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板文字 “過關橋” 石板 龍華鎮西向是永春縣的外山鄉,永春與仙游龍華和大濟兩鎮的來往,以及龍華西部東出城關的交通,要跨越的山澗頗多,于是這些山澗上就建起了一座座的石板橋,把那些羊腸小道串起來,形成龍華西鄉的橫縱交通線。 龍華西鄉“四金”(金溪、金建、金沙、金山)古代建有諸多石板橋——安平橋、過關橋、白沙橋、北山橋、雙溪橋等。安平橋為大型石板橋,尚可通行,而雙溪橋改成鋼筋水泥橋了。其它三橋卻淹沒荒野,不知所蹤。 從老一輩人口中了解了大概位置后,出發先去尋“過關橋”。從紅江自然村三郊路旁的一個石板加工場一直下坡,下面便是“過關橋”了。因為附近金山橋邊的山頭上有座明代抗倭修筑的山寨“南關寨”,故名“南關寨橋”,也稱“過關橋”。該橋為兩墩三板橋,長8米,總寬1.8米,厚0.45米。 可惜,前幾年洪水將石板橋攔腰沖斷,但主體完整。中間石板刻有文字如下:(右行)“都勸首,行者食奉,為考妣追資生界,舍五十貫足。”(左行)“弘治辛酉年修造,都緣阮進,淮陽三寶姚歡,主緣僧巨照。”據石刻可知,石板橋建于明弘治辛酉年(1501年),為大功德主阮進,三寶弟子姚歡,主募緣僧巨照建主持建造。功德主為亡故父母積陰德而捐款造橋,共花費50貫費用。明弘治年間,50貫寶鈔可兌換約3.5兩銀子,很不少了。每塊石板重達2噸,附近沒有石材可供開采,建橋石材從開采地翻山越嶺運到澗底,耗費的人力巨大。南關橋墩用石塊層層疊澀外延,中間架上石板。橋雖然斷成兩截了,擱淺在河灘上,卻依舊優雅。 橋頭用石塊砌了大面積平整的路面,然后一條石蹬古道就從東岸飄向山的另一邊。橋頭仍有南關橋石亭遺址,一塊刻著“阿彌陀佛”的明代石碑從蘆葦叢中伸出,古人很虔誠,立塊祛邪的石碑保佑往來行旅安全無虞。 過幾天,繼尋“白沙橋”。從金山大橋西橋頭的“南關寨亭”下去,踩著河中石凳過“白沙溪”。沿著溪岸古道繼續西行數百米,一座古樸的石板橋就靜靜地擱在溪面上。清清溪水流淌過淺淺的溪床,把隨意點綴其中的石菖蒲洗得綠油油的。橋畔的相思樹在山風中輕輕搖曳,分明明代的意境。“白沙橋”僅存獨板,石板長6.3米,寬0.65米,橋高5.3米。古橋全長16.3米,原為三板橋,全寬2.4米,現存中間一板,近年在左右各補上一塊石板。“白沙橋”橋墩亦用巨石疊砌外延,形態優美壯觀,在老樹的蔭映下,很有古意。“白沙橋”上并無找到刻字,也或許有刻字的石板跌落溪底。附近老人說這些古橋都是明代修建的,但是縣志并無記載。 繼續沿溪向西,幾百米外找到一座木板橋,架在溪水狹窄處的兩塊平坦巨石上,長不過3米,這便是傳說中的“北山橋”。“北山橋”原來是雙拼石板橋,近年修新橋,壞了河床,橋就沖毀了。明代都熬到現在了,可惜了。 越過木板橋沿林間小徑上坡。這是一條羊屎小道,鋪滿羊蹄的痕跡,數百年的羊尿把小道熏得騷味十足。然后,突然間山坡就開闊起來了,一片神奇的魔芋從澗底一直鋪到坡頂,綠得人心慌亂。轉過“魔芋谷”,一片竹林很突然地站在眼前,中午的陽光暖暖地從林空上灑落,風吹臉上微涼,似乎夏日的感覺。竹林里居然不長雜草,竹林間疏疏落落的,風搬運了幾個月的竹葉墊在腳下,軟綿綿地回彈,走路不花氣力。懶懶散散走了近百米,人家的屋檐翹角就出現了。這是“云峰村”,屬永春地界了。畏懼回程艱辛,借云峰村道到三郊路。此地藏在山峪里,小橋流水人家,清風朗日濤聲,倒是個世外桃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