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節來臨,仙游楓亭鎮麟山宮和皂隸舞格外引人注目。精美的宮廟建筑、非遺文化和千年的閩越古俗,綻放的獨特魅力令人折服。 麟山宮又稱保和堂,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于楓亭鎮麟山村的秀郊自然村,宋代始建,清宣統元年(1909)重建,1981年重修。 麟山宮坐北朝南,面闊32.4米,進深26.6米,總面積861.8平方米,為廊院式建筑,設計嚴謹,宮宇雄偉,雕梁畫棟,鎏金燙彩,沿中軸線依次為前殿、天井、左右廡廊、正殿及麟山書院、麟山古洞。正殿面闊三間,進深四柱,單檐歇山頂式翹角飛檐,抬梁、穿斗木構架結構,屋頂脊泥塑魚鱗龍鳳,精致美觀。 麟山宮大門前有惠安縣清代著名石雕工藝師王成贈雕刻的灰綠巖石雕龍柱一對和石獅一對,龍柱高2.73米、圍長1.75米,石獅高1.32米、寬1.73米,均雕工精細,極富立體感。走進殿堂,“麟山宮”“麟山古洞”“麟山書院”“萬家生佛”等4塊古老木匾額映入眼簾,均為清代莆田進士、書法名家張琴所書,筆力穩健雅樸,獨具風格。殿堂里,兩廂繪制有巨幅壁畫19幅,系清光緒年間閩派主要代表畫家之一的林肇祺繪制,有龍、虎、鶴、鷹、猴、鹿、四大天王、八班神卒、鳳凰牡丹圖、麒麟望月圖、雙龍戲珠圖等,形神兼備,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如今成為麟山宮的“鎮宮之寶”。 楓亭素有興學重教的優良傳統,民國九年(1920年),崇尚文教的麟山宮興辦私塾——“麟山書院”。不久,書院又開始傳播新學,乃先后改名為麟山初級小學、育智小學、麟山中心小學。1968年,麟山中心小學增設附初中教學點,聲名鵲起,備受關注。1984年,麟山中心小學易址重建。翌年,麟山宮全面恢復宮事活動,形成了包括忠孝文化、信俗文化、旅游文化在內的獨特麟山文化。 游客來到辟有皂隸舞非遺藝術博物館的麟山宮,可以近距離觀看惟妙惟肖的棋牌、制作精美的伴奏道具、憨態可掬的舞蹈面具等100多件具有代表性的非遺實物,了解皂隸舞,激發鄉愁,傳承文化。原來,2009年被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麟山宮皂隸舞這一民俗奇觀,主要在楓亭北部區域元宵出游和楓亭游燈中作為迎接神駕的儀仗和娛神娛人的民間舞蹈。其淵源從西漢時期驅邪除妖的“儺舞”演變而來,由請牌、開道、收牌三部分組成,俗稱“鄉人儺”。舞蹈中,戴面具的皂隸神態威嚴,旁邊有很多小吏,類似古代官府審案,整個過程莊嚴肅穆,祈禱來年平安;35名參演人員各司其職,其中棋牌官1人、大史1人、二史1人、八班8人、皂隸8人、寒山1人、拾得1人、哨叭2人、大鑼2人、十禁10人。表演者頂插五色紙絲花,頭戴各式猙獰獠牙面具,有紅、藍、青、黑等顏色。舞蹈基本動作有盤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擺等,簡單質樸,舞姿粗獷豪放,表演者手執竹杖,穿黑衣紅褲,腰系紅布條,腿托綁帶,足蹬草鞋,伴隨鑼鼓樂聲和吶喊聲表演,節奏干練、粗獷威武,氣勢威猛,撼人心魄。 “每年正月楓亭游燈鬧元宵麟山宮巡游時,人們會憑借壁畫里神卒,裝飾成八班皂隸隨駕巡游,而在楓亭民間更是廣為流傳‘出狀元、舞皂隸’的神奇傳說。”談及皂隸舞,該縣文化館負責人俞輝說,皂隸舞其實也是古代官員出巡時用于鳴鑼開道的儀式,莆仙傳統劇目仍有保持簡單的表演形式。1988年選入《中國民間舞蹈集成——福建卷》的麟山宮皂隸舞,始于清道光十九年(1839),傳承7代,至今180多年。經過一代代民間藝人的傳承,形成了一套完整和獨特的民間舞蹈、表演形式,旨在用儺舞的陽剛之氣震懾邪祟、驅瘟避疫。同時,以獨特舞姿表達喜慶之情,祈求國富民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