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難得回山旮旯老家幾趟。每回我都忘不了去后山上的那片宛如“綠色活化石”的古樹林里靜坐凝思,美美地追憶我年少時在那里度過的美好時光,拾回我蓄藏在那里的純真和快樂。 這片堪稱“仙游最美古樹群”的古樹林,由清一色的油杉和樟樹組成,高大挺拔突入云天,枝繁葉茂頗有生氣,遠看遮天蔽日像參天巨傘,近看青苔纏絡粗壯無比,展示著生命的頑強和古老。 孩提時,我最愛在這片大樹底下聽鳥噪、過家家。一天我仰望著那棵高達46米、胸徑239厘米、7人合抱不攏的樟樹王,突發奇想:好高好大的古樹啊,你們到底幾歲了?于是樂顛顛地跑回家中問起我老爺爺,他自豪地說,這片古樹群乃是祖宗很久很久以前為庇護子孫后代而栽種的風水樹,起碼歷經400年啦。我這才隱約約知曉了村里人如此奉若神明地珍惜愛護這片世代守護族群興旺發達的綠色之源的奧秘。 是呀,這一棵棵活生生的蒼翠古樹能存活至今,離不開口口相傳惜樹如命、護樹有責的祖訓。可喜的是,在古樹群集天地正氣、抵四面邪風的無私庇佑下,吳、陳兩族人氏世代繁衍,人丁興旺,財源廣進,科第發達,仕宦輩出,如明嘉靖年間吳宅人吳廷朱恩貢出身,任興化府監軍,因在除夕夜倭寇侵犯興化府城,吳庭朱身先士卒抗擊倭寇,但終因寡不敵眾慷慨就義。族親春節期間進城料理后事,由此吳宅是莆仙地區唯一正月初五沒有“做大歲”的村莊,且有貼白頭春聯紀念的習俗。 啊,依偎守望吳宅、頂灶自然村的這片古樹林,絕對是村莊的靈魂,承載著豐厚人文內涵、蘊含著滿滿鄉愁——每一棵古樹都能講故事。當年,村里的一些有志青年曾在這片古樹群下謀劃干革命事宜,所以有過地下交通員和游擊隊員的革命者身影,十足是見證革命歲月的“紅色之樹”。 念茲在茲,昨日得閑返鄉,便又再次一探古樹林承載著傳統文化和鄉愁記憶的醉人風采。走進綠蔭面積近20畝的古樹群,但見連片蔚然大觀的古樹群歷經數百年風霜雨雪,根脈縱橫,深邃廣大,質地非常,造型天成,虬枝自由伸展,樹干直插云天,一橫一斜、一曲一折野趣盎然,無不顯出別樣魅力。置身古樹群里向上看,天空被分割得零零落落,樹上鳥兒盤旋飛舞,像是訴說著年代深遠的故事。鳥語花香中,不時可見當地人在古樹群下的石凳石桌邊品茶閑聊,感受天地造化的神奇,享受自然界饋贈的生態風光。 這20年來忙于進城謀差,每每回到永遠拿捏我心靈的故鄉時,“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但我雖可回回欣睹那片古樹林,可任憑我在那里尋尋覓覓,總是看不到半個孩子嬉戲瘋鬧的蹤影,古樹林顯得冷清清。鄉親們早已過上了好日子,建成了寬敞的新村,住上了氣派的樓房,用上了現代家電,老家越發金貴的孩子們能不遠離了那片古樹林呢?但不知從什么時候起,村里可愛的青年人相中了這片清幽的古樹林,一到夜里就急忙拉著心上人去那里談情說愛,一對情人一棵樹,是何等浪漫唯美! 新時代在巨變,如今古樹群正以助力鄉村振興的獨特方式回報著世世代代愛綠護綠的鄉親們,已成為村里最亮麗的風景。這片村在林中、林在村里的“仙游最美古樹群”已華麗變身仙游首個古樹主題公園,讓古樹名木青春永駐,繼續福蔭子孫,并巧妙地把古樹群與旁邊建筑精美、富有閩中特色的古厝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圍繞古樹群規劃特色鄉村旅游和打造軍旅活動教育基地,崛起成為一個探幽、思古、攬勝、教育的鄉村休閑旅游熱門新景點。 圖為古樹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