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語者;幟,魂者。中國是最早使用國旗的國家,千年以來,不論是軍事還是禮儀等等,都離不開旌旗的身影。隨著旗幟演變,除了軍事、祭祀、裝飾和生活日常運用外,越來越多的美學價值被挖掘出來。漸漸地,“旗幟”凝聚了各時代的人心與精神,形成別具一格的旗幟文化。 旗幟,既是軍人的精神支柱,更是軍隊乃至國家的榮耀所系。在戰場上“奪旗”往往與“斬將”相似,一支失去戰旗的軍隊,往往軍心渙散、斗志全失,如同毫無戰斗力的散兵游勇。電影《八佰》中還專門還原了護旗的壯烈場景,足見旗幟的重要與不凡意義。 旗幟是方向,是標識,是形象。在古代,就有“中軍玉帳旌旗繞”“旌旗逶迤碣石間”“旌旗蕩野塞云開”等詩句。晚明時期,茅元儀的軍事文化百科《武備志》中就有關于軍旗的篇目《軍資乘》。源于此的新版《中國武備志·典籍里的旗幟之美》為我們揭示古人智慧與旗幟審美。 武,旗幟的軍事用途。我們在閱讀《三國演義》《封神演義》等中國傳統文學名著的時候,都會為書中闡述的陣法大為贊嘆。一字長蛇陣、二龍出水陣、九宮八卦陣…這些都是行軍打仗時團體攻防的戰術部署,而陣法的調度和指揮主要依靠旗幟和金鼓。 特定的旗語可以簡明地傳遞信息。早在戰國時期,《六韜》就有“人執旌旗,外內相望,以號相命,勿令乏音”的記載,這是世界上最早關于旗語的文獻記載,比歐洲要早上千年。冷兵器時代,旗語重在操練、調度、指揮三軍,當今,仍在陸、海、空三大軍種中都有運用。 古代的旗幟會和五行、神獸、天象、神祇、八卦等結合,作為旗語。比如,八卦旗、角旗使用的是八卦來辨識方位,而二十八宿真形旗則把星宿和瑞獸對應,也是與天文方位進行對照。行軍時,將士們可以通過定位其迅速找到作戰位置,形成攻防合力。 而在使用旗語時,信號兵需站在高處,兩手各持一面或兩面手旗,通過旗子相對于身體不同的位置和不同角度、部位,用于表達特定的意思;此外,也有通過旗幟的懸掛來進行傳遞信息。這些旗語在現代通訊遭到破壞時,仍能發揮積極重要的作用。 舞,旗幟的生命拓展。古代的旗幟有著復雜的形制,看似隨風飛舞,實則內容不凡。全書梳理了18種、103面中國古代旗幟,按功能分為清道旗、五方旗、門旗、豹尾旗、金鼓旗、三軍司命等。旗幟部件的搭配、華麗程度等昭示所屬軍營的等級,其中最高等級為繡有“三軍司命”的主將旗。 從部件構成上看,分為桿首、旗帶、旗幅、旗桿和桿尾五部分,各個部分又因為材質、顏色及圖案的不同有不同的用途。旗桿頂端的桿首,材質上按等級區分為羽毛、木質和金屬,金屬質桿首也會依等級制成不同形狀,此外桿首的裝飾物也因等級而不同。 簡單的旗幟,比如清道旗,位于隊伍最前后,為軍隊出發開道用,其旗幅顏色單一為藍底黃邊,繡“清道”二字。再比如金鼓旗,主要是配合擊鼓鳴金,指揮進軍或者收兵時用的,其旗幅是黃底紅邊,上面繡黑色“金鼓”二字。 《史記》記載韓信背水一戰時,有“建大將旗鼓”,便是身份標識。《過秦論》的“斬木為兵,揭竿為旗”和《曹劌論戰》的“望其旗靡”生動地闡述了軍事上用旗實例。《水滸傳》中還有精通裁縫專職制作旌旗的好漢:通臂猿侯健。 五,旗幟的文化蘊含。千年來,中國人賦予數字諸多內涵,在旗幟中也不例外。比如,六丁六甲旗搭配對應十二地支,辨識方向、方位和時間,還可以將六丁六甲和十二生肖進行對應,預示運勢昌隆、生生不息、生活美好。 說到旗幟中的數字,“五”是比較有傳統文化代表意義的。人類在對世界的認知過程中,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起始,再到五,經歷了一個飛躍。在陽數中,九是最高的數,而五居正中,以“九五”代表尊貴和鼎盛由來已久,故《周易·乾卦》有“九五,飛龍在天,利見大人”之說。 《說文解字》中也提到“五,五行也,從二,陰陽在天地間交午也”,故“五”亦有“午”和旺盛的說法,難怪《周易·系辭·上》中講到,“大衍之數五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凡天地之數五十有五”,并將數字“五”定義為大衍之數。 這也不難解釋為何中國的旗幟文化中會有諸多“五”系的旗幟,比如,五方旗使用白藍黃黑紅等五種顏色,對應五行中的金木土水火;大五方旗則在五方旗的基礎上,再融入了白虎、青龍、螣蛇、玄武、朱雀等神獸來標識方位;五方神旗則融入神祇作為祭祀旗幟。 這本書還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美。書籍由30多人的創作團隊歷時9000多小時,翻閱文獻70余種,在黑白線稿的基礎上經過反復推翻、重建,最終成為我們手上的這本精品。閱讀間,讓我們仿佛重新回到往日旌旗揮舞、熠熠生輝的輝宏場面,確實是場視覺的饕餮盛宴,大家不妨一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