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仙游九鯉湖游覽的人,大多要從院前村進入通仙橋、仙鼎仙灶,再往下抵九漈瀑布?!捌疆犑幨?,正似武陵誤入”,是徐霞客對院前村的點贊,可見當年它是一座桃花源般的村落。而院前村的村名,則源于一座這里的一座古寺。 位于院前村西北隅的龍紀寺,今天只有殿堂一座,瓦屋數間。寺院并不大,卻有青山擁攬入懷,綠水映帶門前,白墻紅瓦格外悅目,透出幾分超脫塵俗的靜美。正殿的門額上方,一匾橫掛,“龍屺院”三個大字赫然在目。那是民國時期本地一位文士的題字,點明龍紀寺的前身為龍屺院,它前面的那個村莊,因此得名院前村。 九鯉湖九仙祠旁有塊刻字巖石,記述宋元佑年間建湖光亭的緣起,開句便是“龍紀寺南有湖曰九鯉”。以龍紀寺為地標描述九鯉湖的位置,說明在那時,龍紀寺的名氣甚于九鯉湖。民間傳說,漢代何氏九兄弟得道后各跨上一神鯉,瞬間神鯉化龍,經此處騰空升天,這地方便以龍屺名之。后有人在此建廟,名龍屺院。 年逾花甲的碧蓮法師告訴我們,早年間,九鯉湖邊并無住宿之所,去那里祈夢的人,都是先到九仙祠燒香,后到龍紀寺住宿入夢。老法師所言,絕非鄉間無稽之談。“湖之濱,地隘而險,未嘗有人居。有一道人姓戴,忘其名,結茅于亭之旁,而仰食于龍紀者數年?!薄敖裰握撸砸运聻檠缦⒅?,寺僧不勝其擾矣?!边@段記載,出自宋淳熙年間興化知縣梁錄之筆。此前,仙游籍名臣蔡襄游九鯉湖,也是住在龍紀寺,還留下《龍紀寺僧詩》一首。據當地老人說,龍紀寺鼎盛時共有九座樓閣,寺僧逾百名。眾僧在這里念佛修道,也練習武功。蔡襄詩之“生平持定戒,老大有精神”,可見他們的修行功夫?!胺傧悛q夜起,喜酒見天真”,則透出幾分不忌飲酒、灑脫不羈的武僧神采。 九鯉湖湖光亭的刻石碑文,常引發人們對龍紀寺的探究興致。在寺前的那片平地上,豎著幾根帶著歲月斑痕的大石柱,直徑達60多厘米,最高達4多米。碧蓮法師告訴我們,柱子原來不止這幾根,有的已被當地村民搬去筑路鋪橋了。柱子原來也不立在這里,而是立在離此約二十多米的那片田地上。龍紀寺當年的寺院之大,殿堂之軒昂,由此可以推知。在附近的山地尋尋覓覓,不時可見散落的殘碑斷石與斑駁的古地基。寺后的那塊兩畝多的空地上,殘存墻基依稀可辨,據說那是當年大雄寶殿的遺址。寺院的周邊還能看到當年的三口古井遺跡,其中的一口保存完好,水質尚清。寺院的后山,當地人稱之“水槽頭”,至今還能找到當年的一些條石水槽…… 一座時逾千余年的四層實心石塔,至今還立于寺前。碧蓮法師說,當年這樣的石塔有兩座,是立于一片池水之上的。那是在宋朝,寺僧慈信在此鑿池,池中植白蓮,池中塔亦被稱為白蓮塔。后來,邑侯邱鐸賜“蓮社”匾額于此,并召集四方儒士前來遣興。此后,附近的文人雅士結社聯吟,常在這里舉行。明代仙游籍戶部尚書鄭紀致仕返鄉后,也在龍紀寺倡建“耆樂會”,經常與當地退休官員在這里吟詩作對。“閑月開社筵,杖履遠來集。相謂不呼官,序座惟齒列。野簌襍前陳,魚肉不逾約。酒戒晉荒狂,詩破唐格律。”鄭紀在《耆樂詩》中所描述的情景,頗有幾分“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快然自足,不知老之將至”的蘭亭遺韻。 與游人絡繹的九鯉湖龍相比,今天的龍紀寺顯得格外清靜。也許很少人會想到,早年間,這里才是訪客頻至之地。從這里往北而上,可通永泰、福州,往南而下,則至莆田、仙游縣城…… 龍紀寺作為仙游縣歷史最早的寺院之一,那里的諸多遺址與文物,蘊含著豐富的佛教文化信息,歷史文人士子在這里留下的印記與詩文,也增添了這座寺院的文采風流。九鯉湖景區的擴展與提升,必然要把龍紀寺納入其中,傳承與發展擁有獨特景觀與人文價值的龍紀寺,使其煥發出歷久彌新的魅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