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萬龍(左一)將仙游青瓷傳統技藝傾囊相授。 ▲陳萬龍被故宮博物院館藏的作品《青瓷達摩像》。 古邑仙游,仙水清清,人杰地靈。這片充滿神韻、文化積淀深厚的福地孕育出眾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記錄了千百年來仙游人的生產生活和改造自然的不朽成果。 就在年初,仙游又增添了一非遺項目。仙游青瓷傳統燒制技藝成功入選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的第七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不僅如此,其傳承人、國家一級技師陳萬龍的作品《青瓷達摩像》《青瓷觀音像》被故宮博物院永久收藏。 “青如玉,明如鏡,聲如磬”。青瓷在我國歷史悠久,有“瓷器之花”的美譽。仙游青瓷盛于宋代,終日爐火不斷,燒制成的瓷質細膩、線條明快流暢、造型端莊渾樸、色澤純潔而斑斕,特別是裂釉紋工藝最具代表性,精致的紋理自然而生動。 據考證,1953年發現的仙游窯窯址,遺有青瓷、青白瓷及黑瓷標本,屬宋代瓷窯,其藝術水平堪與德化窯、景德鎮窯相媲美。度尾鎮、園莊鎮、游洋鎮等地都曾發掘過古瓷片。到了明初,“片板不許入海”的海禁導致了青瓷發展受限,仙游青瓷便漸漸消失在大眾眼中。這讓出生在制瓷世家的陳萬龍心痛不已。 “與瓷同行,是我命中注定的緣分。”陳萬龍說,他自有記憶起便看著父親像變魔術般,把一堆不成形的泥土化作一個個瓷器,吸引著他,決心傳承青瓷傳統燒制技藝。 幾十年間,他收集了大量資料,跟著文物專家奔走田野山間,尋訪千年瓷韻。他自費發掘,將從仙游各山頭老窯址中收集來的11噸老瓷片全部收藏,并加以研究。他考據發現,仙游青瓷窯系與浙江龍泉窯有著十分密切的關系:“古瓷片中的釉水和器型與龍泉窯的瓷器有90%的相似度。” 制瓷是份苦差事,入門容易堅持難。他潛心苦學,到江西景德鎮、浙江龍泉等陶瓷名產區進修學習。募集資金創業燒窯,反復試驗配出最符合龍泉窯的釉色配比、裂釉紋工藝。他告訴記者,一件成功的作品往往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的多方面配合,一個窯能有10%的成品率便不錯,真正的精品更是彌足珍貴,這也是仙游青瓷傳承保護與創新的難度所在。 為了更好地保護、傳承和發展仙游青瓷,展示歷史價值,陳萬龍創辦了仙游寶瓷齋、仙游青瓷會館,并成立理論與工藝研究團隊,研究仙游青瓷相關的歷史文化、傳統技藝等,將千年仙游青瓷傳統燒制技藝再次展示給世人。他擅長燒制的大件人物青瓷,深得專家認可。近年來,他的作品先后斬獲中國輕工業聯合會、中國工藝美術學會、中國收藏家協會、中華文化促進會等主辦的各類展會金獎,還被中國閩臺緣博物館、福建省藝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苑、廈門市博物館等館藏,更有被拍出數千萬元的高價。這讓仙游青瓷逐漸回歸大眾視野。 昨日,記者來到寶瓷齋時,正遇上陳萬龍和徒弟們一起開窯。當一窯青瓷的火光熄滅,熾熱逐漸褪去,青瓷釉面隨之細微開裂,翠色天成,從窯爐半開的縫隙中,透出絲絲迷人的光芒。這光芒似他純粹的匠心,成為仙游制瓷人需要傳承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