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上的莆田(原莆田縣)民間有一句諺語說的是:莆田出伯死,勿如仙游出鄭紀。——意思是說,歷史上的莆田(同上),出盡了讓老鄉們引以為豪的達官顯宦,但對家鄉的庇蔭都不如仙游出了個鄭紀(出伯死:盡力地出;伯:表音字,義同“要”)。那么,這“鄭紀”到底是什么人?又為什么能為民間所熟知? 鄭紀(1438~1513年),字廷綱,今仙游縣度尾鎮人,實任官職至戶部侍郎(正三品),朝廷準許休致時晉銜為“戶部尚書”(退休時晉升的職務);他實際的從政時間不連續,但首尾經歷了英宗、憲宗和孝宗三朝,因而世稱“一品尚書”“三朝元老”。 鄭紀之所以為世代的仙游人所感念,并為莆田人所羨慕,從而成為寥若晨星的為莆、仙民間所共同熟悉的名人,這是因為他為家鄉所作的貢獻。鄉居期間,他提倡興教獎學,并熱心公益事業,先后倡建了多所書院和多座重要橋梁……不過,他澤及家鄉的最具代表性的事跡,則是他更正了當時官府對仙游不合理的賦稅征收辦法。 實際上,鄭紀只是糾正了對仙游賦稅征收的不合理性,但在民間卻被夸大為降低稅率或免稅。于是,以此為素材,一則非常本色的民間故事便應事而生,并迅速地在莆仙民間普遍流傳開來……這就是鄭紀吃“薯莨”的故事。 故事大致是說,鄭紀極力向朝廷奏稱仙游窮山惡水,土地貧瘠,糧食匱乏,民生窮困,要求朝廷減免賦稅徭役。皇帝就派太監作為欽差大臣,來仙核實。鄭紀全程陪同,并憑著機智做了很多“手腳”,其中最有情趣的就是用“薯莨”假冒“芋頭”,說是仙游民眾的主糧,并讓太監親嘗以體驗民間“疾苦”。 那么,故事中鄭紀用于冒充“芋頭”的“薯莨”是什么東西呢? “薯莨”亦作“薯郎”,其別名有“朱砂七”及“染布薯”等,為薯蕷科薯蕷屬的一種藤本植物。長有卵形、球形、長圓形或葫蘆狀的粗大根莖,多布滿須根,樣子很像本地民間傳統種植的“參薯”,但鮮根莖的斷面為紅色,并且辛澀不可食,傳統僅作為藥材和染料。 “薯莨”是本地原生植物,為山區老鄉所普遍熟悉。其通用的方言叫法對應漢語“薯郎”,為連讀變音詞組,原讀音應同方言“徐郎”(“郎”作平讀,音同方言“小郎”之“郎”。——方言謂“小叔子”曰“小郎”)之連讀,但實際讀音則讀同方言“廚郎”(即“薯”變音為“廚”)或“廚糖”(方言“糖”與“郎”韻母相同)之連讀變音。 隨著鄭紀故事的流播,在許多不熟悉“薯莨”的平原區,“廚郎”又變成“廚”,或訛讀為“時”。久而久之,原名反而迷失,許多平原區的老鄉在講述故事時,往往會遇上說不清鄭紀吃什么的尷尬,而現代人在記錄故事時,也同樣遇上文字表達的尷尬。 題外討論:芋頭在我國南北地區普遍種植,太監應該會認得;“薯莨”的樣子更像“參薯”,而“參薯”是本地傳統上普遍種植的南方特有作物。所以,用“薯莨”冒充“參薯”似乎更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