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以前,在福建大田縣城的一家國營食雜門店,一位仙游老鄉指著橘子用“普通話”對售貨員說:“紅柑買一斤!”那售貨員稍愣了下,點點頭,就稱了“粉干”(方言俗稱“大條米粉”),并用厚紙張包好,遞給了這位老鄉…… 這是筆者當年親身見證過的一件小事。買“紅柑”(橘子)而給“粉干”,其錯謬可謂大矣!究其因由,則暴露了土生土長莆仙人在漢語讀音方面的通病,即這位老鄉把“紅柑”讀成“環柑”,而售貨員則誤聽為讀音失準之“粉干”。同時,這位老鄉把“橘子”的方言叫法“紅柑”直譯成漢語,這是造成溝通障礙的起因。 莆仙方言與現代漢語基本同源,但由于各自在不同的地域和人群中運用和演變,最終彼此迥異,不但基本語素的讀音彼此不同,而且許多常用動詞、名詞的習慣用法也彼此不同。上文“紅柑”就是一例。 本篇標題所列五字均為方言常用、習用動詞,但均不為漢語所習用。茲小析如下: “講”,文讀作“gan(上)”(音同方言“港”),平讀作“g?:?(上)”(音同文讀“廣”);其平讀字義為“用語言表達”;在口語運用上以之取代“說”字。方言說法如“講話”。 “號”為方言多音字,與“哭”“叫”有關的對應古音“乎刀切,音‘豪’”以及現代漢語音“háo”,文讀音同方言“豪”,原平讀音應作“hao(陽平)”,但實際讀作“hao(上)”(方言“肴”上聲);平讀本義為“哭”或“大聲哭”,并在口語運用上取代“哭”字。其方言本義源于古漢語,如《易·同人》之“先號咷而后笑”和《國語·周語》之“夫婦哀其夜號也,而取之以逃于褒”等,其“號”均與“哭”有關。方言說法如“號啼啼”(傷心啼哭)、“會號彆講”(泣不成聲)等。 同時,“號”在實際運用中又演繹出“鳴叫”和“鳴響”的方言引申義。前者如“蟬號”“狗子號”(狗叫)等,后者如“鬧鐘號”“車螺號”(汽車喇叭響)等。 “喝”之方言運用對應現代漢語“hè”音,文讀作“h?(入二)”(音同方言“黑”),平讀作“hua(入二)”(“華”之入二聲);平讀字義同“喊”(大聲叫),并在口語運用上取代“喊”字。方言說法如“喝救”(呼救)、“大聲喝”(大聲叫)等。 “行”是方言對“行走”(古謂“步趨”)的習慣表達。方言運用對應古音“戶庚切,音‘蘅’”,以及現代漢語音“xíng”;文讀作“hen(陽平)”(音同方言“衡”),平讀作“giam(陽平)”(平讀“驚”之陽平聲)。方言說法如“行路”(走路)、“彆行”(走不動)等。 方言“走”正好與現代漢語“跑”相對應。其文讀作“jiao(上)”(同方言“爪”),平讀作“zao(上)”,其本義為“奔跑”。方言說法如“走逐”(一方跑,一方追)、“走馬”(跑馬)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