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城亭 雞子城,俗稱“鬼仔寨”,漢代遺址(亦稱漢城),位于仙游榜頭鎮泉山村靈陂境內。1958年發現,1980年9月列入仙游縣文物保護單位,1987年經考古專家認定雞子城遺址與已發現的崇安(今武夷山市)漢城遺址相類似,是研究古代閩越國歷史的重要依據。 1989年《榜頭鎮志》記錄了雞子城所在地及當年的考古發現,稱“雞子城,在本鎮泉山村林碑(初名靈陂),距縣城2.5公里。殘留城墻高3-6米,城周長600米。1987年經省考古隊實地考察,進一步證實它是漢代古城。” 志稱相傳兩千多年前,閩越王余善反漢自立,據地稱雄。漢武帝命大將朱買臣率軍進閩討伐。余善兵敗,從福州退至仙游林碑一帶。因林碑地處大音山南側,背山面水,形勢險要,余善為了據險抵抗,便命令士兵連夜挖土筑城,到次日凌晨雞鳴時分,小城就筑好了,所以就叫“雞子城”。(興化方言叫公雞為“雞角”,因“雞角”與“雞仔”語音相近,遂將雞角城叫作雞子城。)又因雞子城是連夜趕筑而成,人們疑為鬼神暗助,所以也叫“鬼仔寨”。 不久,漢軍攻至雞子城。余善之子迎戰身亡,埋在城內。后人便把那土冢叫做“太子墓”。1958年開荒時,墓被挖開,只得一把劍,一對花瓶。雞子城還有一個“將軍墩”遺址,傳說是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繼光追剿倭寇時,其部將胡守仁筑的瞭望臺。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雞子城遺址大部分被開墾為梯田并辦成果場了。1988年動工創建的榜頭鞋革廠(泰立鞋業有限公司),就在該遺址西南側。 雞子城遺址規模究竟有多大?1995年《仙游縣志》曾作以下記載:“1987年6月考察核實,遺址東南向的城墻保存較完整,城基斷面上打夯層厚13-14厘米,殘存墻高度東南為5-6米,西北1-2米;東西長400米,南北長200米,面積8000平方米,相對高度25-50米。城址西北靠山,東南距木蘭溪200米。城內原有用漢磚砌筑的墓葬,已被破壞無存;無發現文化堆積層,僅在地表上采集到硬陶片。” 另據乾隆三十六年《仙游縣志》記載:“雞子城,在靈陂,越王無緒所筑,雞鳴而成。”“鐵山,在縣東七里。其東為雞子城,相傳越王筑城其地,限以一夜,雞鳴而成。舊經所謂‘靈異非人力所為’者。又有彭城(即今泉山村洋尾劉氏世居)相去不遠,今呼鐵山。” 明工部李燦箕《詠雞子城》詩一首:雞子山頭別有天,無諸紀勝在何年。雄稱百二如棋置,斷隴松拖一片煙。國朝廣文陳居祿詩:荒城草白吊無諸,誰說當年駐蹕初。海外已更秦甲子,山中猶紀漢圖書。前王靈氣驅云馬,半夜陰符趣鬼車。底處聲喧疑鼓角,溪流咽雨繞村居。 有關雞子城的來由,我們還可以從明代《八閩通志》《重刊興化府志》里找到依據。“雞子城山,昔越王筑城其上,舊經云:‘靈異非人力所為’。又有彭城,相去不遠,遺址并存。” (《八閩通志》卷之十二·地理志)“雞子城山,在本縣東七里,舊咸平里,今折桂里。郡舊經云:靈異,非人力所為,遺址尚在焉。”(周瑛 黃仲昭《重刊興化府志》) 民國著名詩人王伯秀先生(1862年-1941年)遺詩《雞子城懷古》一首: 浮海樓船下漢兵, 閩疆遠遁駐旗旌。 亂山背列環堅甲, 雨水交流夾故營。 軍令初頒瞻馬首, 哀笳未動聽雞鳴。 迄今荒塚壘壘處, 城擁山前子夜成。 雞子城西落日斜, 荒村野店兩三家。 煙青古塚埋幽草, 翠圧孤松掛晚霞。 地界靈陂沉鐵鎖, 軍屯蛇嶺咽吹笳。 桑田滄海成今古, 金鳳橋邊蘆荻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