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升橋碑位于仙游大濟鎮大濟社區紅嘩溪邊,通高230厘米,寬72厘米,厚10厘米。橋碑所載石橋今已不存,只剩碑文如下: “聯升橋,居善化(今大濟鎮)當道,上達永德,下通福興,車馬往來,仕商輻輳,蓋不啻鱗集而口口。舊有石橋,建者潘氏,圮壞無遺。里人張廷駒,因臨溪大路跤水深壞,行人難于跋涉。特奉德□城隍仁爺香火,募緣修復,示保步間。群扶舉止,康莊無嗟,起隱□陸道,坦途躍履,既獲其近而回流,莫濟裳堂,尤病其勞。□以用剩緣金,得復長橋,誠諸□孝德不□欣樂助。諸施主世顯徐淇園,林斗南,陳元臣等。職其事則廷駒徐淇園。乾隆癸未年(1763年)十月庚申日勸題興造,至丙戍年(1766年),經有徐淇園世有義聲,欣然加題銀兩,多設石梁,力保障完成,□□所作,名之曰聯升橋,以垂不朽。懇其今將諸善信樂題芳名開列于左。張廷駒題□。大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荔月吉旦立。” 據乾隆縣志載:神堂溪,在縣西七里,發源于功建(今鯉城街道)富洋山,潺湲細響,南流繞彩畫宮以入大溪。彩畫宮是座觀音廟,在橋碑西一百多米處,1989年原址復建。又查閱當代水文信息記載,紅嘩溪源于鯉城富洋村與書峰錦峰村交界處,流經書峰鄉錦峰村、大濟鎮蒲峰村、蒲山村和山岑村。在山岑村與鯉城鎮金井社區交界附近注入木蘭溪。由此可知,清代的神堂溪就是現在的紅嘩溪,又作安華溪。 據陳文通編著的《莆陽名勝寺廟楹聯選集》載:彩畫宮所奉神靈非木雕泥塑,而是紙張彩繪觀音神像后裱在杉木板上,故名彩畫宮。三橋林氏源于晉江白葉,而白葉觀音宮廟一直有此奉神之法。彩畫宮始建于明景泰年間(1450-1457年),為單殿土木,殿前構四角亭。彩畫宮所在是古代仙游往永春之通衢,宮旁建有石橋,橋頭坐兩只獅子封住水尾,橋兩側各有一株古榕蔽蔭。綜上,彩畫宮橋應是聯升橋。 另據《仙游縣城隍廟》一書介紹:傳明嘉靖年間倭寇亂莆,仙游縣城民將城隍爺暫移善化里鳳山朝梧境內,取名“飛鳳宮”,俗稱“城隍宮”,“圣王宮”或“神堂宮”。這些宮名在莆仙話中的發音幾乎一樣,明顯是文字與發音結合的多重訛變。 “神堂宮”現名“書莊宮”,但是當地村民還是習慣稱其初名“神堂宮”。 乾隆縣志載:神堂橋在神堂村,宋淳祐二年(1242年)建。“神堂橋”位置大概在現在的蒲山村,現已不存,但在古代是西北數鄉鎮往城關的必經之處。看來,很典型的溪因宮名,村因溪名,橋因村名。紅嘩溪雖短小,卻是南北向的河流,十幾米寬的河面阻斷了東西交通,北邊的神堂橋又太遠了,正如橋碑所說“既獲其近而回流,莫濟裳堂,尤病其勞。” “聯升橋”橋碑稱“建者潘氏”,說明是女子所建。石橋修了三年錢款耗盡,有大功德主徐淇園再次捐款,里人張廷駒董事得以繼續。現在的紅嘩溪目測不過十幾米的水圳,橋碑說是“長橋”,并且前后修了四年,確實有點費解。更奇怪的是,這么重要的東西向交通要橋,居然不見載于任何方志。乾隆縣志共收錄善化里橋梁17座,獨無“聯升橋”。若非橋碑再現,聯升橋就會淹沒在歷史長河中不為人知。 圖為大濟聯升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