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落日的余暉悠然、溫和。無論是清晨還是黃昏,無論是春暖還是夏涼,小城古樸的面容永遠蘊藏著柔美與剛強。這座生我養我的小城,跟緊時代發展的步伐,正逐步完成片區舊城改造,走在打造現代化城市文明建設的途中。在這新時代奮進的激流中,莊嚴地裹挾著蓬勃的朝氣。 小城——仙游,本名清源鎮,地處福建東部沿海,木蘭溪中、上游。縣境東鄰莆田,西接永春、德化,南連惠安、南安、泉州。圣歷二年始設縣名:清源縣,屬武榮州(今南安市豐州)。711年改武榮州為泉州亦屬之。742年,改泉州為清源郡,后以九仙故事,改為仙游縣,沿用迄今。 無論何地,悠久的歷史文化皆是人民用質樸精神共同譜寫的。這座木蘭溪水哺育的美麗家園,一直用奔騰的激流滋潤著每一座宅院、每一片磚瓦,讓每個子民對她都有著剪不斷的依戀。 狹長幽深的古巷貫穿高低不齊、被歲月剝蝕得面目全非的民房之間。在它們身上,早已烙印著一段段澎拜于心的往事,縈繞著古樸、傳統的莆仙氣息。穿過城內占地面積8500多平方米的仙游文廟,其前身即“清源縣學”,原址在縣西,宋宣和七年(1125年),朝廷廢除儒學,縣廟學一度淪為地方軍器制造所。明永樂年間,依制改孔子廟為文廟,現兼設縣博物館。文廟建造古樸,卻是藝術薈萃,內藏大量的歷史碑刻,涉及面廣,反映官清民安、御敵報國的碑刻皆多。特別是儒學派創始人孔子塑像儒雅莊重、栩栩如生,氣宇透射出藝術學界不朽的靈魂。 一對祖孫正在文廟的石階上談話。虎頭虎腦的孫兒問道:“爺爺,什么是文行忠信?”兩鬢斑白的老人,和藹的眼神含笑地望著眼前求知的孫兒。他不緊不慢地解說:“這是孔子對仁德思想,以四個方面教育自己的弟子,即是:文獻、品行、忠實、信實。一、文學,即知名學,研究如何提升知名度;二、行學,是規范人們行為,使人們的言行舉止有章可循;三、忠學,是修養學,培養人自覺自愿地做自己該做的事;四、信學,知人辨事之學,是培養人判斷力的學問……”崇文重教、好學上進在這座小城蔚成了千年傳承風氣。在這樣悠久的歷史文化背景下,仙游人才輩出,歷史孕育過5位狀元、4位宰相、11位尚書、28位侍郎、近700位進士。 向西邊漫步。夕陽將金色的余暉,傳遞在小城的每一角落里、每一張行色匆忙的路人臉上。城中心的西門兜,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最為繁華,建筑物也頗為壯觀。一座座建造年代已久的樓群矗立在時光里,將歷史的厚重沉淀于心,默默展現著曾經的風華,凸顯著昔日的氣宇,帶著洗盡鉛華的淡然與歲月流瀉的孤獨,在敘述著自己的前世、今生;在堅守歲月的繁榮,無聲地訴說小城的滄桑變化;在思索著小城未來發展的走向。 城市正以歷久彌新的姿態,向世人展示地域的文化風姿;以最深沉的文化,最具鮮活的生命力,印證著一座城不朽的靈魂。觸摸著宋橋歷經千年風雨裸露的肌體;再會“魚牙頂”蒼老的容顏;漫步十八丈小巷,倚靠在古樸的紅磚外墻……那些古樸的宗祠、書院;那些湮滅于歲月的城垣、城樓,已將曾經的豪情、鏗鏘之軀、跌宕行程,恒久寫進歷史長河之中。 路兩旁,綻滿鮮花的綠化樹,似披著錦繡的彩衣。如此燦爛的傍晚,想穿越千年,借宋人一盞墨,為眼前的花海、霞光、高樓、人潮、小城的風情寫下一段婉約的宋詞。 晚風徐徐而來,吹拂著路面上的層層腳印。風力柔韌而帶著信念,將仙游人民的面容吹得更俊美、靚麗。小城背面,一座巍峨的媽祖平安女神正用慈愛的眼神、不朽的靈魂,亙古不變地護佑這座健康、和諧、平安的小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