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山在游洋鎮金石村北部,是一座以方位命名的山峰,海拔在800米以上,山下為渭坑自然村,站在山巔上可以眺望金石村全境及周圍鄉鎮。山上生長的植物以竹、松、杉、柯等常綠喬木為主,四時疊翠。山中有官帽石(又稱和尚帽)、虎爬石、雷劈石、北山寺等名勝和跡址。相傳古時候山上的泉水都流向北麓,有一天夜里雷電大作,劈開南麓一塊阻斷泉流的巖石,泉水才終于順著石縫南流而出,至今不竭。 據明代康當世《九鯉湖志》記載,漢代的何氏九仙曾云游到此,坐在巖石上談經論道,渴了就飲泉解渴。另外宋代著名的史學家鄭樵、正字官方車、進士方叔震,清代的鐵面御史江春霖,還有民國的福清縣長徐鯉九本人都先后到過北山,在欣賞北山曼妙風光的同時,還留下多首詩作和書法等富有價值的人文資源。 “西風曳曳片云閑,一夜寒泉臥北山。倚杖巖頭秋獨望,稀疏煙垅是人間。”這是一代史學家鄭樵登上北山后的詩作。幾年后的某一天,時任朝庭正字官的方車也來到北山,他站在鄭樵站過的巖石上,讀著前輩的詩,情不自禁地和了一首,詩的前兩句已經失傳,后兩句為:“夜涼靜對維摩石,高摘星辰咫尺間。”又幾百年后的某一天,從福清縣縣長職位上退下來的仙游城關人徐鯉九應同宗徐永蒼之約,來到渭坑訪友,在徐永蒼的陪同下也登上北山,站在同一塊巖石上,也和了一首詩:“藤蘿月映洞門閑,夾漈何曾勝北山。待我五湖歸計定,茅齋高筑白云間。”常言道,詩為心聲,果然,徐鯉九后來真的就在渭坑建了一座造型奇特的“金石山房”(后被民間稱為“飛機樓”),寓居在此,著手編撰《九鯉湖志》一書,他著書立說之余,不忘優游山水之間,曾多次登上北山欣賞四時不同的景致。 “于菟獵食遇孤村,風助咆哮萬竅喧。想見跳梁攀巨石,至今苔蘚襯爬痕。”明代陳遷版《仙游縣志》載:“虎爬石,在興泰里北山巖之南,石上有虎爬跡,方叔震有《題虎爬石》詩。”方叔震是宋哲宗元祐六年的進士,以上這一首詩就是他所寫的。從時間上來看,他早于鄭樵來到北山,由此可知,至少在宋代時現在北山的旅游資源就已經被發掘了。 另外還有明代康當世《九鯉湖志》所提到的清朝末年的,人稱“鐵面御史”的涵江萩蘆人江春霖曾為北山寺題匾,可惜現已不知所終了。 據傳北山上有兩座寺廟,在山巔的稱“頂寺”,在半山腰的稱“下寺”,在上寺的巖洞中尚有一個柴火灶和巖洞左側依稀可見的數間殘坦破壁。下寺依巖而建,至今遺址旁的巖石上還有“高明勝概”和“阿彌佗佛”的摩崖石刻。 近代,北山巖又有“紅軍洞”之譽。1948年至1949年,以傅德標、陳林楷等為首的古邑鄉人民游擊隊曾以此為據點,組織過攻打古邑鄉國民黨偽鄉公所和破糧倉的戰斗,并獲得勝利,這里是當時古邑鄉取得全縣第一個解放的鄉鎮的重要轉折點。所以說,北山是游洋鎮甚至是莆田市境內一座極富有人文氣息的名山,可惜“藏在深閨人未識”,尚待進一步宣傳和開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