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署西圍墻外鰲頭巷義井 仙游縣(初名清源)始于李唐圣歷二年(699年),縣治(古代的縣令、知縣、縣長的駐地,泛指“縣城”)踞大飛山(亦作“大蜚山”)之南,正門南向,負山帶溪,仙溪(又作“南溪”,后因下游莆田縣修筑木蘭陂,上游仙溪亦稱“木蘭溪”)環繞,大飛山屏障。 大飛山是仙游縣的主山,來自九座山,蜿蜒百里,矗為大飛、小飛二峰(又稱“二飛山”),舊志描述仙游地理形勢:“西接飛山,東列石鼓,北枕瀑布,南帶仙溪,水繞山蟠,面勢環翕,真東南壯邑也”。 眾所周知,九座山位于仙游縣西北七十里(原鳳山鄉,今改為西苑鄉),乃郡邑諸山之祖,“八峰環繞一峰,勢若騰翥。”所以九座山又稱“鳳山”,鳳山的主峰稱為“鳳頂”。仙游縣的主山大飛山自九座山分脈東來,“高可千仞,屏立治北,聳拔飛動,如鳳展翅。”故縣治所在地沿襲祖山稱為“鳳頂”,與西北七十里外的九座山“鳳頂”,遙相呼應。明朝《仙游縣志》將“飛山晨鐘”列為仙都“八大景”之一,志載:“飛鳳晨鐘,縣治之北,有大飛山,似飛鳳。其前有嶺,稱為鳳頂,構鐘樓,鳴鐘于其上。” 按照古代堪輿學家指點,縣署所在地“鳳頂”南大門兩邊需開鑿兩口水井啟動風水,猶如鳳眼,鳳凰安上了眼睛才能使其靈活而有神,這好比畫龍點睛的道理。這兩口井,俗稱“鳳眼”“鳳井”。清乾隆間《仙游縣志》“通邑圖說”贊道:“犬吠雞鳴,自遠及邇。綠野桑麻,含風旖旎。霞蔚云蒸,蛟騰鳳起。” 仙游縣署門前這兩口“鳳井”始于何年,因歲月綿遠已不可考究。唯一可信的是乾隆間《仙游縣志》“地輿志”里有一段記載:鳳井,凡二,在縣署左右,久湮。明隆慶元年(1567年),知縣關玉成復之,后又為民居蔽塞。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知縣徐觀復重辟,左井距舊左井右數十步,右井距舊右井左數十步,兩旁峻之雕墻,豎坊匾,左曰“左眼泉”,右曰“右眼泉”,有碑記。而舊井竟未復。 由此可見,“鳳井”約在明隆慶元年(1567年)之前就已經配置,知縣關玉成(廣東南海人)到任后曾修復了一次,時隔半個世紀后新官徐觀復重新主持修建,并為后世留下碑記。 “井”即人工挖成的能取出水的深洞,如臨渴掘井。處商必就市井。相傳古制八家為井,即八戶人家共用一口井。現代語言學家認為“井”字始見于商代,是商周奴隸社會時“井田制”的產物。奴隸主為了便于管理,將一里見方的土地,劃為九個區,形狀像“井”字。每區約一百畝地,八家各占一區,負責耕種收獲。當中那一塊為公田,勞務由八家共同負擔。而在公田中央,掘有水井供八家灌溉農田,人畜飲用。可見,井的功能不僅是汲水,而且還是一個社會群體的標志。因井為市,故言市井。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看這位政聲卓著的徐縣長是如何想到為“東南雄邑”仙游這只鳳凰安上兩只眼睛?《徐侯重開鳳井記》碑(245cm×74cm),現由仙游縣博物館收藏,碑石原文如下:邑治故稱“鳳頂”,以所“松山”名之也。其左右各浚一井為鳳眼。而閑者,不知何年許?今茲(萬歷四十二年)夏,侯上虞徐公(即知縣徐觀復),考“郡乘”経始,辟為于是……是又侯以井教意也,侯于仙世世頌發弦而歌井牧夫成可添,是為記。萬歷歲舍甲寅(1614年)菊月轂旦,仙游縣儒學教諭鄭文燭頓首拜,訓導洪廷翹書丹。 徐觀復,號一我,上虞人。萬歷四十一年以進士知縣事。端士行,正風俗,興利剔弊。每朔望,詣明倫堂與諸生討論經義,設社學,擇文行可師者任之。仙鹽原無商,萬歷四十三年,有奸徒為總充小賞名目,遂括鹽利,觀復曰:“莆仙均也,莆無商而仙獨有乎?”查稅額以四六攤之。又于龍華寺審出佃隱田畝,除納糧外,以剩者抵輸鹽課,民得食鹽利。秩未滿調去,民立祠祀于龍門之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