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2日的蓋尾鎮后山村鑼鼓喧天,熱鬧非凡。因該鎮東石線道路硬化項目石馬至后山段全面建成通車,村民們在新路始末點立起拱門,慶祝這一來之不易的鄉村新變。 據悉,該路段2020年動工至今,總耗資800多萬元,路面寬度為8米,總長度 3.66 公里,極大方便后山、嶺頭、星莊、東許、后井等村群眾出行,也為當地發展奠定堅實的基礎。 采訪中村民們爭先恐后為記者介紹祖上流傳的一段佳話:解放前,這條路是莆仙往來的必經之路,因此地風水極佳,過往官商不論級別大小,凡經過此處都要下馬落轎以表敬畏。也有人稱之為“升官路”“發財路”。村民們細數著昔日的輝煌,言談中無不自豪。 改革開放后,周邊鎮村的交通路網發展迅猛,當地交通沒了優勢,加之與瀨榜路規劃“失之交臂”,多年來,后基點后山、嶺頭、星莊、東許、后井村民生活出行仍需跨村繞道。路程曲折,村道狹小,十分不便,久而久之該路段成為制約發展的瓶頸,也成了后基點村居群眾的“心結”。 傾聽民聲,引領發展,蓋尾鎮新一屆黨委、政府深化“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以攻必克、事必成的決心,為當地群眾解決問題。鎮黨委牽頭向上爭取資金,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引領作用,發揮資金拼盤效應,通過財政獎補和村級籌資籌勞結合的方式,推動該路段的建設。 黨員帶頭將好事辦好。村支兩委班子與村里的老黨員、有威望的老人、鄉賢挨家挨戶走訪農戶、聽取意見、座談協調項目涉農問題。因建設需要,該村黨支部書記吳春福第一個拆除自家的圍墻,帶頭讓地、捐資修路,群眾看在眼里、記在心里,道路規劃中不僅沒有發生一起土地糾紛,沿線約80%農戶還無償讓地,出現了大家爭先恐后拆圍墻、做路基“籌資+籌勞”的火熱場面。 今年3月,為了緩解返鄉小高峰引起的交通擁堵,該路段試通車,往來車輛接成長龍,井然有序,群眾拍手叫好。“道路變曲為直,出行化繁為簡,當下就吸引企業家咨詢回鄉投資辦廠事宜。”該鎮黨委組織委員黃東旭告訴記者,新路通車不僅打通群眾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大大激發了農村活力,也為鄉村振興創造了前所未有的優勢和條件,打通群眾渴望發展的“心路”。 應廣大村民的要求,當日后山村舉行了隆重的通車儀式,車輛游行中鑼鼓鞭炮齊鳴,群眾從四面八方趕來,共同祝愿出行平安、期盼新路新氣象。 圖為通車儀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