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間步游道 撂荒地 農戶察看水稻長勢 巨型水稻畫 田間彩虹路 種植水稻 糧食是民生之根本,土地是糧食生產的根基。為有效解決農村土地撂荒問題,不斷提高土地利用率,今年以來,我縣應勢而動,舉全縣之力全面打響了撂荒耕地整治攻堅戰,盤活土地資源,守牢耕地保護紅線,有力地促進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收,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希望的田野上,處處生機盎然。一份份撂荒地復耕責任狀簽訂、農田水利設施不斷增加、全縣種植大戶迎來發展新機遇……這一幕幕的復種熱潮在我縣不斷上演。截至目前,全縣臺賬內外共有撂荒地面積16191.27畝,已落實復耕面積16115.55畝,完成率99.53%,已復種12542.16畝。 ■黨政同責高位部署,筑牢糧食安全硬防線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撂荒耕地整治工作,成立以縣委書記、縣長、副書記、紀委書記以及鄉鎮(街道)黨政一把手為主的工作專班,制定責任清單,層層分解任務目標,細化糧食安全工作職責。各鄉鎮(街道)履行耕地保護主體責任,簽訂撂荒地復耕責任狀,制定撂荒復耕復種計劃,細化撂荒耕地臺賬。各級各部門堅持每日在工作群內實時更新全縣撂荒地復耕動態,每兩日通報一次復耕進度,形成了上下貫通、橫向緊密、職責清晰的工作落實合力。 根據實際情況,縣里統籌制定《穩定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十七條措施》,包括落實糧食安全黨政同責、加大惠糧政策補助力度、完善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等三方面內容。縣政府將糧食生產和撂荒地的統籌利用列入各鄉鎮(街道)年度績效考核、鄉村振興實績考核的一項重要內容。在糧食生產工作調度下功夫,分解下達糧食生產任務,落實到鄉鎮、到村、到戶、到田,及時對未完成播種面積的鄉鎮(街道)進行督促指導,并向所在鄉鎮(街道)黨政主官函告提醒。與此同時,縣委巡察辦、效能辦等采取定期檢查與明察暗訪相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傳導壓力、壓實責任,積極營造比學趕超、真抓實干的良好氛圍。 ■種糧大戶科技賦能,開啟復耕復種新模式 今年以來,縣里多次召開農機促進撂荒地復耕座談會,與縣內13家農機大戶、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社負責人座談,發出“仙游縣撂荒地復耕倡議書”,推廣鋪開點對點掛鉤鄉鎮幫扶撂荒復耕制度。此舉取得了顯著成效,其中,仙游上市企業意達公司承包西苑鄉撂荒地500畝,坤旺、福山大型農機專業合作社承包社硎鄉撂荒地500畝,黎民水稻合作社、黃輝家庭農場等種糧大戶承包鐘山鎮撂荒地660畝等。 與此同時,縣里持續加大大型農業項目招商引資力度,組建招商專業隊伍,負責招商引資、項目謀劃、落地項目、推進服務等工作,引進外地種植大戶、農業企業來開荒種植,并出臺前三年給予免田租優惠政策,為農村經濟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今年以來,鐘山鎮朗橋村來自泉州、福州的興明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春姑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稻和米業家庭農場等三家大型外地農業企業,累計開墾撂荒地500余畝,種植水稻、玉米、甘薯等農作物。有了農業大戶的“加持”,當地不少農戶當起了“甩手掌柜”,他們把自家土地租給大戶后,自己進去農場打工,不僅可以在家門口領取工資,還能收取流轉土地的租金,真正地給農戶帶來實惠。 在“科技賦能、招才引智”方面,縣里做足文章,通過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吸引想干、肯干的年輕人成為新一代“農人”,托起鄉村振興新希望。如吸引游洋鎮霞峰村返鄉大學生曾鐘祥,承包該村100畝撂荒地種植水稻;年僅27歲的晉龍農機專業合作社負責人陳晉龍,響應號召承包石蒼鄉150畝撂荒地,他的合作社實現育秧、播種、噴藥、收割等水稻種植全過程機械化,為撂荒地復耕復種打開了科技新模式。 ■激勵獎補政策到位,調動農戶種糧積極性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連日來,我縣各地農機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農民紛紛帶著土地確權證和“一卡通”,到所在村委會登記造冊,申請各類各項種糧補助套餐。今年以來,我縣持續加大惠糧政策補助力度,最高每畝可補貼2800元,這在目前全市各縣區中,種糧補貼力度當屬最大。 在已有種糧補助的基礎上,我縣加大種糧新型經營主體補助、晚稻和馬鈴薯種植疊加補助、水稻集中育機插秧補助、水稻機插秧服務補助、撂荒耕地復耕種糧補助、撂荒地復耕工作獎勵、撂荒耕地機械復耕補助。在撂荒耕地復耕種糧補助方面,首次新增由縣級財政補貼基礎臺賬外的撂荒地復耕種糧補助標準600元/畝。 在獎勵種糧大戶方面,今年起,我縣對連片種植30畝以上糧食的農戶,早季種糧獎勵標準由原來的每畝30元提高到每畝100元,通過合作社承包一批、大戶發展一批、動員群眾自治一批“三個一批”,推進撂荒地整治。同時,針對撂荒地復耕復種的客戶,金融服務機構采用授信額度方式進行授信,主動上門辦理,線上快速審批,為企業推進撂荒地復耕復種、擴大糧食生產注入了金融“活水”。 各鄉鎮根據實際情況,研究出臺各自種糧補貼疊加政策。如西苑鄉按照“逢荒比治”原則,制定“作戰圖”,推行“群眾優先、種糧大戶承包、村集體兜底”等模式,逐地塊逐戶落實復耕任務。鼓勵群眾、合作社、種糧大戶等主體和村集體購買農機設備,分別補至購置價的80%和100%;對連片復耕50畝以上,且種植糧食作物的,由鄉財政給予200元/畝的復耕補助,并由鄉政府聘請第三方為復耕方免費測量撂荒耕地面積,為無勞動力的種植戶介紹農機隊伍助其復耕;楓亭鎮對于撂荒地復耕每畝再給予1000元的復耕復種補助。 ■農旅產業融合發展,鄉村振興鋪就美畫卷 結合農田拋荒復耕工作,立足生態資源優勢,加快農旅產業融合發展,是一項創新工作。各地因地制宜,挖掘優質特色文化旅游資源,做精做優特色農產品,培育農產品伴手禮品牌,并將特色農業與培訓、研學、農旅體驗等有機融合,帶動民宿、餐飲等產業的發展,助力鄉村振興向縱深發展。 鐘山鎮南興村對3.2公里的田間公路進行“白改黑”提升改造,在鋪設好的瀝青路繪上紅、黃、藍彩色標線,以及各類靚麗圖案,“彩虹路”伴隨著青翠的稻田向前延伸,吸引游客前來打卡拍照;朗橋村以稻田作“布”,水稻為“筆”,用不同顏色品種的水稻交叉種植,種出了巨幅彩色水稻畫,主題為“慶豐收、迎盛會,共筑鄉村振興夢”,與秀麗的山水互相映襯,成為當地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西苑鄉有效盤活閑置土地資源,謀劃推出水稻、油菜花輪作,青色的麥浪、金色的花田將環山公路打造成四季花海最美公路,并串聯起當地仙水洋、九座寺、無塵塔等景區,驅車行進期間,如在畫中游,為該鄉“農業+觀光”產業發展打下基礎。 在推動撂荒地復耕復種行動中,我縣還創新推出了共享農田建設模式。共享農田每畝3000元租金,租期一季稻,租賃方式可以是個人、家庭、組織等,可以自行耕種水稻,也可委托村集體合作代運營。如此,既助力當地村集體增收,又能讓認領人親近自然,體驗傳統農耕的樂趣,解鎖了鄉村旅游新玩法。僅在石蒼鄉五湖村,就吸引了22戶租賃共享農田,其中不乏來自福州、廈門的游客。 放眼望去,道路兩邊的稻田里,綠油油的禾苗迎風擺動。曾被撂荒的土地正在蘇醒,煥發出無限的生機,一幅亮麗的鄉村振興新畫卷,正在我縣徐徐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