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村干部與村民在廊橋議事,聽取意見建議。本報記者 陳斌 攝 9月14日19時,夜幕下還有一絲悶熱。位于仙游縣菜溪鄉溪邊村村部附近的橋內廊橋,兩側掛著的數十盞紅燈籠亮起,顯得更加古樸。廊橋橫跨在粗溪之上,橋下流水潺潺,橋頭一側連接著一大片稻田。金秋時節,稻谷成熟,空氣中彌漫著稻香,耳畔蛙鳴陣陣。 “再不修繕就荒廢了,現在屋頂漏雨嚴重。”“還是由村里來統一管理比較好,有百年歷史的舊址,不保護利用起來可惜。”“我同意將使用權和管理權交給村里,建議在樓外修建廣場,發展紅色旅游。”……當晚,廊橋上,一場關于保護中共閩中特委舊址“槍樓”的討論熱烈進行著,十幾名村民坐在長凳上發言,省派駐村第一書記林兆欽和溪邊村支書兼村主任黃文蒼認真邊聽邊記。 “‘槍樓’歸屬權問題涉及十幾戶村民,趁著大家晚上有空,便組織這些村民一起商討。在廊橋納涼的其他村民也參與提建議。”黃文蒼說,經過討論,基本上有了共識,將盡快啟動修繕,為村里拓展紅色旅游做準備。 廊橋議事、人人參與,這是溪邊村“夜生活”的常態。記者看到,廊橋橋頭掛著仙游縣政府頒發的縣第一批歷史建筑牌匾;一旁還有一塊“議事廊橋”的牌子,黨徽格外醒目。 橋內廊橋是我市境內唯一保護完好的古廊橋,被專家稱為“閩中獨丁”,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全用木料筑成,集亭臺樓閣為一體,橋身長31.1米,寬4.68米,凈跨度22.7米。歷經170多個春秋,經過數次修繕,廊橋依然挺立在交通要道上,與藍天、白云、山川、森林、農舍構成如畫的鄉村美景。今年75歲的村民黃慶芳說,打從記事起,他便常常在廊橋玩耍。 如今,“閩中獨丁”有了新使命。溪邊村人口1800多人,由于大部分年輕人外出謀生,常住人口僅有380多人,且大部分為老人。作為溪邊村的特色古跡,橋內廊橋也是村民農閑之余的休閑中心,村民經常三五成群聚在廊橋上休閑。在深入實施“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中,溪邊村探索“廊橋夜談”模式,廊橋成了糾紛評理、村務商議、政策宣講、民情交流的別樣“民意窗口”。 上月,溪邊村污水管網工程啟動,因村道較為狹窄,有些村民不愿意在自家門口開挖布管,擔心影響出行。通過多次“廊橋夜談”,村民們同意采用從田邊布埋的方式。目前,全村污水管網建設接近尾聲。 “有時我們在廊橋上擺上八仙桌和長凳,放上茶具,大家聚在一起,一邊喝茶一邊說事,就像在自家客廳一樣,氛圍輕松和諧,村民們便能開誠布公、暢所欲言。”林兆欽說,選擇在人文底蘊厚重的古廊橋上議事,能引起村民天然的文化認同和情感歸屬,多起鄰里糾紛和矛盾也在這里得到解決。 溪邊村專職調解員黃清鎖說,今年5月份,在廊橋上通過村民評理,青山自然村的一起水田界限糾紛很快得到解決。7月份,大坪自然村一70多歲的村民與外甥女因房屋土地糾紛鬧得不可開交,經他現場多次調解,一個多月未能解決,之后將雙方請到廊橋面談,夜晚納涼散步的村民也參與調解,最終促成雙方友好解決并握手言和。 “半年來,在廊橋共商議村務、調解糾紛十幾次。廊橋不僅是歷史的見證,也串連起了溪邊村人的和諧生活。”黃文蒼說,今后將不斷完善廊橋的基礎設施,規范議事和解糾的流程,讓矛盾化解在田邊橋頭,為古廊橋注入新內涵。 短評 接地氣的 廊橋新話 溪邊村有著170多年歷史的古廊橋,承載著鄉情鄉愁。該村發揮古廊橋這一獨特資源優勢,創新推出“廊橋夜談”,既方便了村民參與,又有益于廣納民意,推動了村務協商、糾紛化解等,拓展了公眾參與鄉村治理的有效途徑,書寫了“廊橋新話”。 做好鄉村治理,推進鄉村振興,需要把群眾廣泛發動起來,讓群眾主動參與進來。溪邊村的舉措,是一個很好的實例。因地制宜,搭好平臺,暢通渠道,可以激發起群眾參與鄉村治理的積極性,增進干群之間的感情,打造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善治鄉村,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鄉村治理格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