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觀 鳥瞰鄉貌
白洋新村 位于仙游中部的社硎鄉,郁郁蔥蔥,漫山綠植。點綴山林間的居所,棟棟幢幢,排列齊整。十年間,社硎鄉以黨建引領山鄉發展,夯基惠民造福四方百姓為己任,致力于優化人居環境提升群眾幸福感,將原本散落各山頭的村民集中安置,逐年配套完善水、電、路、網等各類生活必需設施,讓山居村民亦能享受經濟高速發展帶來的民生福利。與此同時,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相結合,在保持秀美山居村貌的同時,以重點項目引領鄉域經濟發展,不斷擦亮鄉村振興的美麗底色。 ◆化散為聚 連成一片 從地圖上來看,社硎鄉位于仙游的中心位置上,周邊與7個鄉鎮相鄰,地處仙菜線中段,距離沈海復線菜溪高速出口及城區的行車時間均為半小時。走進社硎鄉,只見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被開辟成路的草山坡體一側,裸露的巖石似有千層,顯得格外粗糲剛硬,印證著社硎之名中的“硎”字,原是磨刀石之意。 社硎鄉地廣人稀,77平方公里土地上只有約1.4萬人,常住人口不到1300人。村與村之間看似面對面相望,實則要繞過一座座山頭。十年來,該鄉加大土地流轉力度,因地制宜在白洋村、半嶺村、白硎村等地建起了幸福家園,引導村民搬進新房集中居住,并配套建設現代化的生活設施,著力改善民生福祉。 作為省級鄉村振興示范村的白洋村距離城區約30公里,建有二層半別墅18幢72套、套房五層2幢40套。門前籬笆圍起來的自留地里種著蔬菜和綠植,墻壁上裝飾著山水彩繪,羽毛球場和健身器材排列有序,木柴薪火堆疊碼放整整齊齊,在這離城而居的桃源般生活中兼具傳統人情味與現代便利性。聚居在一起的女性們飯后相約,在午后陽光下伴著音響跳起了心儀的舞蹈。 半嶺村和白硎村同樣實行集中安置,入住的村民在高層房源之外,每家每戶在一樓都有個柴火房,也有不少人將這挑高約3米的大空間用作老人房,方便老人日常生活和出入。 ◆完善配套 生活便利 以人群聚居地為原點,十年來,社硎鄉持續加大投入,著力解決群眾急難愁盼問題,精雕細琢安居樂業的山水家園。 全面落實轄區“河長制”管理,加大對全域入河排污口的日常監督檢查,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力度,新建污水管網6.6公里,持續改善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推進生活污水治理,完成全鄉1867戶三格式化糞池建設,有序推進廁所革命,新建衛生公廁及旅游公廁17座;建設社硎鄉垃圾轉運站,同步開展污水處理站及管網項目建設。 完成社硎學校基礎設施提升和塑膠跑道硬化工程,社硎學校獲評“縣級文明單位”,持續夯實教育基礎,滿足留鄉家庭義務教育階段求學需求;投資780余萬元用于鄉衛生院提標新建,常態化開展“一線巡診”服務,打通“最后一公里”的基本醫療服務;對全鄉19處地質災害點進行治理,切實保障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投入280余萬元對全鄉14個行政村安全飲水進行鞏固提升;投資400余萬元建設公益性公墓300套。 道路設施方面,僅最近5年來,該村共硬化村內道路13條、累計擴寬全鄉通村、通組道路約31公里,配套路肩路溝、安保工程建設,路燈建設等基礎設施建設項目29個。全縣最后一個不通水泥路的自然村卓林清烈自然村,也于2019年6月實現硬化通車。群眾出行條件大大改善,既有利于人流進出,更有利于商機快速流動。 ◆調整產業 前景廣闊 走出大山向外尋求發展是山區鄉鎮的普遍情況,社硎鄉因此形成了“鄉外賺錢,建設鄉內”的模式。內外雙向發展帶來了該鄉產業結構的顯著變化:農業品類更加豐富、大型風電項目投產、鄉村旅游業正在醞釀。 社硎鄉平均海拔約600米,位居全縣第二,濕氣較重,多雨多霧,空氣清新,含負氧離子,適合栽種林下經濟和獼猴桃、羊肚菌等特色種植業,在90年代曾經是北部山區的紅菇集散地。近年來,該鄉整合全鄉土地1500多畝,接連打造出油茶、金線蓮、白芨中藥材、獼猴桃等多個綠色產業種植基地,全力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帶動全鄉群眾就近就業增收,進一步壯大鄉村振興的力量。 位于該鄉的田利村,不僅形成了“田園田利”農產品品牌,還深挖紅色文化資源,打造了中共閩中特委田利舊址紅色教育基地,探索“旅游+農業”模式,充分發揮綠色產業的農耕文化和紅色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作用,彰顯“紅色教育?綠色體驗”特色。該村還是我縣確定的首批黨史學習教育點,目前已吸引3萬多人次到此參觀學習。 屹立社硎最高峰之巔的草山風電場工程共有23臺風機,2011年11月動工建設,2014年并網運行,是全省首個內陸風電場。巨大的潔白風車與蒼茫山林相映成趣,尤其天公作美之時,站在山巔可以俯瞰層層疊疊、如波濤海浪滾滾翻涌的云海,宛如仙境一般,吸引熱愛大自然的游客前往。 此外,社硎鄉還有古樸的塘西古村落、歧坪自然風光,羅木坑溪流、柳溪底生態谷、西國寺等多處原始景點。近年來,該鄉完成植樹造林2230.5畝,森林扶育3598畝,封山育林1384畝,生態保護水平不斷提高。還種植櫻花700株、紅碧桃1800株,進一步豐富森林村莊,打造精品一日游、二日游的全域旅游基本格局,拉開綠色經濟發展序幕。 數據顯示,2011年社硎鄉農民人均純收入為3460元,至2021年全鄉農民人均純收入15933元,實現翻了兩番。 依托既有資源,社硎將山川作繡圖,持續發力、久久為功,繡出傍田生景的山鄉好風光。尤其總投資75億元的抽水蓄能項目二期落地社硎鄉后,眾人期待大項目帶來大能量,以時代機遇為基礎設施、旅游觀光、公路交通帶來新變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