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縣書峰鄉第一大行政村蘭石村是省定革命老區、2014年省定88個貧困村之一,曾有50個貧困戶192人。黨的十八大以來,該村在各級幫扶下,深入挖掘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徹底甩掉了貧困帽子。2018年以來,獲評第2批國家級森林村莊、全國“一村一品”示范村(枇杷)及省級鄉村旅游特色村、美麗鄉村、鄉村振興試點村、四星級鄉村旅游村、森林村莊、美麗休閑鄉村等榮譽稱號。昔日貧困村,如今已華麗轉身為綠色、文明的鄉村振興樣板村。 昔日貧困戶住上小洋樓 “要采訪就去最偏僻的龜山自然村,看看以前省定貧困戶唐兆尾家的變化。”9月17日,村干部李元權帶領記者,沿著蜿蜒卻平坦的村道,來到唐兆尾家。 這是一幢別致的3層小洋樓,每層近100平方米,屋內整潔干凈,一套仿古家具很考究。當日,正逢唐兆尾孫子滿月,他將大把喜糖、花生塞給客人。 回想起20年前家里土屋在雨中坍塌,一家老小住山上樹棚的日子,唐兆尾想不到自己能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他笑稱,自己當年窮得娶不上老婆,妻子是南平順昌人,被他“騙”來結婚的。如今,長女是北京一家證券公司部門經理,二女兒是小米公司北京總部財務人員,小兒子娶了武夷山的茶藝師,上月剛生了4公斤的大胖小子。 “買地、建房、裝修,花了50多萬元。500多棵枇杷樹,今年純收入6萬元。農忙之余,我還出去打零工。”唐兆尾說,日子好了,心情就好,每天都感到元氣滿滿,渾身有使不完的力氣。 “你家一年純收入至少60萬元以上!”李元權掐指一算。唐兆尾笑而不語。 荒山成了國家3A級景區 “不到綠源名貴植物園,白來書峰鄉。”蘭石村黨總支部書記鄭清林介紹,綠源名貴植物園是該村最亮的名片,由全國勞模鄭國增2004年返鄉創建,占地166公頃多。 這個植物園原為赤石、紅厝、白厝、爐前等自然村一帶的荒山,如今已種植降香黃檀等名貴經濟樹木50多種18萬株,種植紅豆杉等綠化苗木10多萬株。該園被中國林科院專家譽為國內“鳳毛麟角”,為我省首家匯集眾多熱帶珍稀植物的園林,2020年被評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2021年在浙江杭州從事鄉村旅游、民宿、文創項目的仙游人林凌攜運作團隊入駐,導入“打鐵花”等非遺文化因素及時下年輕人喜歡的露營、汽車文化,建起享趣·青少年自然藝術營地相關項目,將綠源名貴植物園打造為集非遺傳承、科普教育和鄉村旅游為一體的網紅打卡地,吸引不少福州、泉州、廈門和本市的群眾前往觀光旅游。 林凌介紹,疫情前最高峰日人流超5000人。根據疫情防控常態化工作要求,目前限流。客房和露營地帳篷,沒有預約排不上號。 鄭清林說,植物園里的4座小木屋,是蘭石村利用省級財政扶持村級經濟發展項目資金50萬元采購的輕鋼結構房,村集體以此作為資本入股植物園民宿項目,通過委托第三方統一經營管理的模式,每年實現固定分紅收益6萬元。目前,小木屋租金198元/天,供不應求。 黨建引領群眾幸福滿滿 在蘭石村,還有一塊黃金枸骨產業基地,原為牛蛙養殖場,2019年改為種植黃金枸骨草本植物,該基地采用“黨總支+合作社+貧困戶”的工作模式,采取種植包銷方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目前,基地規模5.33公頃,2020年收益13萬元、2021年收益30萬元,今年預計收益約40萬元。村里脫貧戶和群眾采取山地入股、購苗包銷、投資入股及務工等方式,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目前人均年增收8700元。 包片蘭石村的書峰鄉黨委副書記溫雅仙表示,近年來,蘭石村黨總支立足實施“黨建引領、夯基為民”工程,積極探索“224黨建引領鄉村振興”工作模式,按照“脫貧成果再鞏固、鄉村治理再加強、人居環境再提升、產業發展再升級”四個保障要求,穩步推進各項工作,大大提升了群眾獲得感與幸福感。 近三年來,該村集體經濟收入逐年遞增,2020年33萬元、2021年51萬元,2022年預計可達6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79萬元,全村50戶182人貧困戶實現穩定脫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