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記者在楓亭鎮看到,經過整治,被互花米草侵蝕的濕地灘涂得以甩掉“包袱”,重新煥發生機,治理進度在全省領先。 互花米草(俗稱大米草)原產美洲大西洋沿岸。在上世紀80年代,福建省出于防浪護堤等考慮,引種互花米草。由于其繁殖能力強,迅速蔓延開來。互花米草的蔓延繁殖妨礙潮溝和水道暢通,競爭取代土著植物,甚至可能引發水質災害,嚴重影響當地群眾的生產生活。現在,互花米草已被列為全球最危險的100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 我縣互花米草主要分布在楓慈溪入海口河道灘涂、滄溪入海口河道灘涂、802堤岸外灘涂等地。為盡快消除互花米草危害,恢復生態環境,9月29日,我縣各級各有關部門立即行動起來,向互花米草宣戰,全力攻堅推進互花米草除治行動。每天調配15部挖掘機進場施工,先將互花米草深埋地下約1米的根莖連根拔起,再就地把根系朝上,莖葉朝下反扣多次下壓,壓入淤泥,并將灘涂壓實整平。 在率先完成省里布置的401畝除治任務后,我縣繼續自加壓力,再排查、再發現,繼續除治約100畝。10月10日,隨著最后一片互花米草被鉤機連根翻起,用時12天,我縣全面完成互花米草除治工作。 除治任務完成后,我縣繼續保持治理力度,防止互花米草“死灰復燃”。在加強監測的基礎上,通過合同約定三年管護的方式,持續做好后續跟蹤、管護。據相關負責人介紹,我縣綜合運用遙感影像、無人機、監控等先進技術和地面巡護等措施,開展互花米草動態監測。特別是互花米草生長季,開展日常巡查和定期監測,預防復發。一經發現新萌發的互花米草,將采取人工拔除、踩踏埋入淤泥中或船耕機翻耕等措施及時清除,確保斬草除根。此外,還計劃建設生態環境提升項目,科學選擇修復植物,提升岸線生態系統穩定性和服務功能。 圖為整治現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