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鐘山鎮南興村沿線廣袤的稻田風光與彩虹村路、錯落有致的村莊相映成趣,構成一幅“村中有田,田中有畫,畫中有人”的獨特田園風光。“山綠稻黃路彩虹,人聚心齊村振興”的南興田園風光圖,是黨建引領發展的生動縮影,是生態富民強村的真實寫照。 南興村是2014年我市88個省定貧困村之一,當年村財沒有收入,連村干部工資都發不出去。黨的十八大以來,一項項扶貧政策落地、一批批扶貧干部掛村幫扶,2021年村財收入40.5萬元,預計今年可達60萬元。 黨建引領煥新顏 南興村三面環山,平均海拔600余米,有耕地72 公頃、山地面積367.07公頃,森林覆蓋率達90%。“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環境就是民生。”南興村駐村第一書記林鴻介紹,十年來,村黨支部帶領全村干群大力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完善基礎設施,讓南興煥發新顏。” 該村充分用好各級扶持資金,將人人“避而遠之”的“爛泥田、臭水潭”改造成人人“爭相打卡”的荷花池,將年久失修的村道改造成浪漫生動的“彩虹路”,建起了村民休閑廣場。 近年來,在各級政策加持下,南興村以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依托“彩虹”村道提升改造,推動土地流轉,因地制宜發展“田間產業”,推動美麗鄉村田園風光建設,修路(彩虹路)、造景(網紅打卡地)、創業(鐘山仙米)、富民(集體創收),跑出屬于自己的“彩虹振興路”,獲評“國家級鄉村治理示范村”“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打卡地。 “老百姓有什么困難,一個電話,村網格長或單元長都會及時趕到現場處理。”村民蔣梅清對村干部的辦事效率很滿意。 南興村落實“黨建引領、夯基惠民”部署要求,將“135”工作機制與鄉村綜合治理模式結合,劃分4個網格、16個單元。完善“村黨支部—網格黨小組—單元黨員聯系戶”組織鏈條,實現將村里工作落實到“最小治理單元”和“最后責任主體”,用活“單元長-戶長-志愿者”3支隊伍,聯通群眾最后一公里。 該村設立1個黨群服務中心、4個網格議事廳、12個單元議事角,打造社會治理新陣地。議事角的“微心愿”信箱引人注目,村里設立10個“微心愿”信箱,群眾點單、支部下單、黨員接單,由黨員認領群眾“微心愿”。群眾通過“微心愿”獲得困難救助、醫保服務、防疫物資保障等方面的幫扶。 林鴻說:“我們還完善修訂了8條《南興村村規民約》,在公共道德、村風民俗、精神文明建設等方面畫‘框框’、定‘條條’,用有獎有懲的條款,營造群眾自我約束、互相監督、共同遵守的濃厚氛圍,實現‘小村規’撬動‘大治理’”。村里根據村規實行積分星級評定月評季獎制度,從多方面逐戶進行星級考評,同時開展村“優秀單元長”“優秀戶長”“優秀網格長”等活動,充分調動村民積極性和主動性,將“積分制”管理變成鄉村治理的“硬抓手”。 村黨支部還創新采用坐班門診、進組出診、集體會診、上門復診“四診療法”搭建村級人民調解工作平臺,實現南興村刑事案件、治安案件零發案,連續10年矛盾不出村。黨建引領鄉村發展,組織推動資源整合,釋放出強勁發展動能,群眾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得到質的提升。 農旅融合譜新篇 “以前種水稻就是自己種,自己吃,哪里能想到會有收益?現在土地有租金,收成有分紅,一份土地兩份收入,多虧黨的好政策。”南興村脫貧戶姚玉民高興地說。 該村以土地資源為依托,規模化發展第一產業。早在2018年就引種紫香糯稻、彩色稻等新品種,第一年就描繪出“我愛你 美麗南興”稻田畫。南興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蔣鋒隆介紹:“我們通過培育一批‘新農人’、發展一批‘土秀才’、引進一批‘大專家’,實現農業集體化、規模化、機械化、專業化、品牌化,讓田地活起來,讓村民富起來。”2019年,南興村甩掉貧困村的“帽子”,當年,集體流轉種植水稻、油菜花收入26.78萬元。 近年來,南興村依托龍頭基地發展農業,以“龍頭企業+村集體+合作社+脫貧戶”的經營模式,推行“夏種水稻,冬種油菜花”地域特色的輪種模式,通過“土地流轉+務工”,發動脫貧戶入股,流轉農民空閑土地26.67 公頃;通過訂單生產、游客訂購、認領共享等方式,與稻米需求企業簽訂購銷合同,銷售大米和菜籽油,村集體每年增收達20余萬元,輻射帶動村民及周邊近300余戶農戶共同致富,每戶可增收2000多元/年。 蔣鋒隆表示,南興村以農業為主導產業,充分發揮高山里小平原的生態優勢,發展稻米蔬果,以“三品一標”帶動“一村一品”(鐘山仙米品牌),以“南興”農特產品品牌+鄉村旅游模式,促進農旅融合發展。” 窗外還未閱盡沿途萬山青綠的秋天,北風已悄然漫過山野輕拂稻浪,沿著彩虹路,盤旋著路邊的綠樹紅花,一幅獨特的田園風光畫卷躍然眼前。 時下,南興正立足特色農旅資源,依托黨建引領,以“黨建紅+生態綠”,打造人文與自然、產業與資源相融合的休閑觀光農業美麗鄉村田園綜合體,繼往開來譜寫鄉村振興新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