榫卯掛件 研究開發 榫卯,古典家具之魂,一榫一卯之間,一轉一折之際,凝結中國幾千年傳統家具文化的精粹。2009年,我國將榫卯技術申遺,該工藝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項目名稱為“中國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民族瑰寶聞名世界 在海外社交平臺,一段“你知道古代樂高叫什么”的短視頻播放量突破770萬,讓56萬網友點贊。視頻博主用鏡頭告訴世界,“古代中國人如何不用一顆釘子就造出房屋和家具”。國外網友們驚嘆于在沒有CAD等設計軟件的幾百年前,中國人就想出了如此巧妙的建筑方法,只不過它并不叫“LEG0”,而是有自己的名字——中國榫卯。 “榫”是木構件中凸出的部分,也叫“榫頭”;凹進去的部分稱為“卯”,也叫“卯眼”。榫頭插入卯眼,兩者相互咬合,就完成了木構件之間的連接。我國是木文化大國。1973年,距離寧波市區約20公里的余姚市河姆渡鎮發現了距今六七千年的新石器文化遺址,人們稱之河姆渡遺址,在遺址人們發現了大量榫卯結構的木質構件。春秋戰國時期,榫卯開始大量應用于家具制作。古典家具的結構至宋代趨于成熟,到明及清前期達到巔峰,榫卯的工藝美學也在古典家具的巔峰之作明式家具中被發揮到極致。 中國文物學權威、收藏鑒賞專家王世襄在《明式家具研究》中這樣形容明式家具:“憑借榫卯就可以造到上下左右、粗細斜直、連結合理,面面俱到,工藝精確,扣合嚴密,間不容發,常使人歡喜贊嘆,有天衣無縫之妙。” 匠人不解榫卯情緣 “一提到榫卯結構,大家都覺得很厲害,都希望不要失傳。”在京東(仙游)數字經濟產業園內,文創公司柒集的產品設計人員向記者展示了店內多個榫卯結構的產品,如魯班鎖、首飾盒、餐巾盒、儲物箱等。她告訴記者,當前人們對于榫卯的認識還是比較表面化。一來可能是因為榫卯結構太復雜,二是感覺離自己的生活比較遠。 事實上,榫卯從未遠離過我們的生活。如果把榫卯結構看作是家具的一系列連接方式的話,其系統的完整性,足夠支撐我們設計出符合現代人審美的家具產品。 莆田市工藝美術師、莆田市古典家具技藝傳承人吳志偉,出生于我縣的一個佛像雕刻世家,幼年泥雕學了3年后承家里技藝學習木作,后因一個偶然的機會接觸家具榫卯結構,并在其后開始接近癡迷的研究。2013年,研究了數年榫卯結構,并進行了大量實踐的吳志偉開始探索榫卯家具制作,并成立自己的品牌,將其命名為——滄溟居。近十年來,吳志偉每年都會開發一件榫卯結構的作品。 置身于滄溟居內的榫卯館,讓人近距離感受到這一集傳統力學、美學、哲學、藝術于一身的智慧。該館面積有300平方米,展廳中,一組組或大或小的榫卯結構建筑模型和家具模型,讓參觀者把榫卯結構的“秘密”看得清清楚楚。跟隨展品,參觀者仿佛瞬間“穿越”回明朝,讓人不禁對中式家具的榫卯結構大為驚嘆。如果感興趣,還可以現場學習拆裝各種榫卯模型,自己組裝一件小家具。 古老技藝重煥生機 作為古代木質建筑藝術的靈魂,榫卯凝結著古代人對于世界的感知。 然而不同的聲音也在響起。有些人認為,榫卯確實很精巧,但榫卯對材料要求高、工藝復雜,不適合流水線生產;榫卯對于木材的質地要求比較高,一般多用于實木,普通人家用不起。似乎這種將自然與生活緊密連接起來的東方智慧,正在慢慢遠離現代中國人的生活。 那么,有沒有別的方式讓普通人也能感悟中國工藝背后的哲學? 記者了解到,隨著生產技術的進步,榫卯雖已不再是當代木作家具、建筑的必要聯結方式。但其結構的精巧合理、形式的嚴謹有序為它在現代背景下醞釀了新的生命力,也為工業美學提供著新的靈感。比如我們日常所用的紅木家具,就由一件件凹凸結合的構建組成。除此之外,當代許多藝術家也用其玩出了更多的新花樣,有榫卯結構的木質玩具、風格獨特的家居裝飾、魯班鎖和魯班球益智游戲等。甚至,榫卯還被編入現代舞,用空間裝置,表現舞者的內在靈魂,衍生出千變萬化的組合。 除此之外,在我縣,榫卯還走進了各大校園,老師或者工匠們線上線下地開展榫卯講解及制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