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處大山深處的社硎鄉田利村,堅持以黨建為引領,秉承“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以紅色旅游為抓手、綠色產業為主導,打好“紅加綠”組合拳,為加快山區美麗鄉村融合發展增添動能,走出獨具特色的鄉村振興之路。該村曾被中組部、財政部列為“全國第三批紅色美麗村莊試點村”。 紅色旅游傳承革命文化 在革命戰爭年代,田利村屬于閩中革命根據地,曾是閩中特委機關長期駐扎地,留下了蘇華、黃國璋等一批革命先輩的戰斗足跡,擁有一筆寶貴的紅色遺產。 田利村以紅色景點為核心,積極盤活紅色資源,深入挖掘革命文化內涵,發動群眾修繕了中共閩中特委機關遺址和羅木坑交通站舊址。并在此基礎上建設田利村革命老區精神館,該館占地面積3000余平方米,展出各類革命歷史文物及圖片、資料等,一幅幅生動的舊影,一件件珍藏的農耕農具……都是那段紅色歷史的“見證者”。 從該村初心廣場到羅木坑交通站3公里的山路,曾經是當地群眾開辟的秘密交通線。如今,該村開辟3公里的“紅軍路”,沿途設置革命標語牌,推出重溫革命史、重走革命路、穿紅軍服、唱紅軍歌、吃紅軍餐等系列紅色旅游體驗項目。 目前,田利村打造的“一館一路一村”紅色主題特色教育基地,已先后被列為“莆田市和仙游縣黨史教育參觀學習點”“仙游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仙游縣黨史教育基地”“仙游縣主題黨日活動基地”。 綠色產品開辟致富新路 生態美景與紅色基因串聯,為田利村開辟了一條特色旅游線路,也將山里的茶油、土雞蛋、生態米、苦筍等“綠色產品”帶出山外,拓展了當地農特產品的銷售渠道,將“美麗資源”轉變為“美麗經濟”。 田利村海拔高、氣候溫潤多降雨,形成了這里多霧多云海的濕谷特征,利于果品養分積累。該村利用優質的獼猴桃天然生長環境,經與省農科院的博士專家進行技術合作,通過流轉28.3畝縣級開發土地投入30萬元發展種植獼猴桃產業,種植四類品種獼猴桃共計1700株。今年,獼猴桃種植基地第一次投產,實現了畝產3000斤,每畝收益達6000元,同時也為在家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實現家門口就業。 走進該村羊肚菌種植基地大棚,一朵朵羊肚菌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菌蓋飽滿肥厚、菌柄光滑如玉。據悉,該村與市農業農村局達成合作,引進羊肚菌種植,由市農科所科技特派員進行指導。 經過幾個月的生長,田利村種植的羊肚菌已經出菇,預計每畝產量可達4萬公斤以上、產值可超600余萬元。不僅如此,羊肚菌采摘結束后,種植戶再翻土種上蔬菜、水稻等,又是一筆收入,給田利村帶來了新“錢景”。 黨建引領撬動發展引擎 為開拓產業,塑造發展引擎,田利村以黨支部為引領,成立專業合作社,采取“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經營模式開展產業扶貧,實行統一創立品牌、統一質量管理、統一收購銷售,改變村民原先“散種、散賣”各自為政、不成規模、沒有效益的生產經營模式。依托天和勝合作社,目前田利村注冊的“田園田利”品牌產品已從單一的生態大米,發展到包括山茶油、地瓜粉、土雞蛋、筍干、香菇、蜂蜜等在內的系列產品。游客“引進來”,農產品“走出去”,這一進一出中,田利村迎來了發展的春天。 此外,田利村還通過發展光伏發電,以年固定收益的方式入股生豬養殖基地、金線蓮基地以及市縣國企平臺等方式,保障村集體穩定增收,實現村集體與百姓致富“雙豐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