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詳作品 “藝術,永無止境,沒有最好的作品,只有更好的作品。”在雕塑領域,深耕四十余年,如今71歲的中國傳統工藝美術大師林洪榮(藝名林鋒榮),一直孜孜不倦,“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要用有限的生命做“無限”的事情,塑造百態人生,為時代造像。 求索高峰 對話藝術 位于龍華鎮團結村的恒晟藝術造像工藝廠,從外觀上看簡樸低調,和普通的廠房無異。走進去一瞧,別有洞天!左邊有一排偉大的功勛人物雕塑——袁隆平、楊利偉、鐘南山等,右邊則是一排排栩栩如生的佛像雕塑。陽光正好,讓左邊的現代雕塑在陽光里,右邊的佛像在暗影里,就像是古樸和現代的“藝術對話”,不僅毫無違和感,還別有一番韻味。這些古樸與現代的雕塑均出自林洪榮之手。 談及“大師”稱號,林洪榮笑笑說,他只是一個“土水”,一生都在做“土”和做“水”,就這樣,做了四十多年。中學時,他在龍華中學學習繪畫,后師從王靜勇學習雕塑。對于藝術形象、宗教內涵、表現形式等,他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涉足銅雕、泥雕、木雕、石雕、脫胎等多個雕塑領域,曾先后與南京航天晨光股份有限公司、洛陽銅加工金像公司等大型造像公司合作十余年。從事雕塑以來,他獲得諸多獎項,曾多次榮獲上海國際藝術節金獎。聞名全國的13尊標志性大佛,林洪榮參與設計生產塑造的就有3尊,分別是高99米的安徽九華山地藏王像、浙江奉化的42米高彌勒佛和四川峨眉山金頂42米高的十方普賢金像。 他的作品遍布各地,不僅得到國內的認可,在國際上也占據一席之地,其中高52米不丹大佛、高20米尼泊爾釋迦牟尼佛等都成為當地景點的地標性建筑物。2019年,林洪榮曾受邀至聯合國總部參與全球媽祖文化論壇,同年,聯合國中華媽祖文化發展基金會聘任他為2019-2022年本會首屆理事會顧問。 精耕細作 追求“更好” “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的林洪榮,每天也是出入廠里,“早上7點半上班,晚上5點半下班”。雖說廠里已有多個徒弟,但“開眼睛”“開嘴角”等還是他親自把關,力求精益求精。歷經三年創作的11.6米毗盧觀音大佛像,是由生漆夏布脫胎制作,經過設計底圖、泥塑、修光、翻模等多項工藝,漆器脫胎彩繪等每一項工藝對于最后作品的呈現都是至關重要的。任何一個細節,都會破壞整體的美感。 林洪榮說,佛像之美,重在神韻,“每一削、每一刮、每一挑、每一抹,都是在實現自己心中的那份神圣。只有經過無數次調整,無數次修正,才能呈現出神情莊嚴崇高又睿智慈祥的神圣之美。”創作九仙造像,“開臉的大和小,也決定著最終作品能否大氣”。對于雕塑而言,不僅要有經驗沉淀,更要“精細”對待。在采訪過程中,當他看到工人塑造的泥像稍有不足時,便會忍不住上手指導一番。 對于作品的創作,林洪榮始終以“最好的作品永遠在路上”作為自己的座右銘,他相信,世界上有好作品,但是沒有最好的,只有更好的。浮華的世界里,很多人都在忙著追趕物質上的滿足,林洪榮直言道,他收獲了精神上滿滿的富足。他要活到老,學到老,做到老,堅持對作品卓越的追求,雖然創造的財富不多,但他的精神是最“富有”的。 藝無止境 塑像時代 如今,屹立在湄洲島上,高3.23米,重323公斤,目前全球最大最重的一尊黃金媽祖像,其鑄造的第一道工序是雕塑模型,就是林洪榮在2013年3月制作的。 “海上有媽祖,山上有九仙”,在采訪中,他多次感慨九仙文化是仙游尚未開發的寶藏,卻不為多數人所知。如今,他潛心制作的九仙作品,也一直在不斷更新,衣紋裝飾不同,規格大小不一,賦予文化內涵,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他致力于為仙游創造本土的文化模型,作為自己重要的規劃之一。他感慨自己目前為止,大多數都是為其他地方發揚文化服務,今后也要努力把仙游的文化發揚光大,傳播到更遠的地方,為地方文化的交流傳播貢獻藝術力量。 “藝術催人老,光陰去難留”,年邁的他依然有著自己的雄心壯志,“不僅要讓仙游人了解九仙文化,更要讓世界了解到九仙文化。”林洪榮告訴記者,未來5-6年內要創新完成五百羅漢塑像,之后再花1-2年的時間精細打磨修光,還要以時間為軸為媽祖故事塑像,根據莆田文化去創作“接地氣”的百態媽祖,如媽祖捕魚、媽祖織布等。他說,“能束縛我們潛能的是自己的內心,而不是年齡,古稀之年的他要用有限的生命,做無限的事,為這個時代造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