癡心“守”藝 沿著242縣道,記者驅車前往度尾鎮潭邊村,在一處不起眼的鐵皮房前,吳福榮持著工具,正在為一尊佛像打胚。中等個子,皮膚黝黑,蒼勁有力的雙手布滿溝壑。16歲,從學徒做起,吳福榮用刻刀寫下了30余載的“木之緣”。 30余載木之緣 鐵皮房前,地上積滿厚厚的一層木屑,踩上去是蓬松的感覺,顯然這是剛剛“鋪”上去的。鼻尖充滿了木頭清揚的香氣,入目則是滿目的驚喜。鐵皮房里沒有什么生產機器,只有些簡單的工具,驚喜來自屋內陳列著的成排的作品。以佛陀居多,神態或慈悲端莊、或泰然自若、或清高自賞,或威風凜凜……普普通通的木頭,仿佛已經被施了“魔法”,變成高不可攀的樣子。 “木雕作品大件居多,三五米長很常見,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是常態,所以就選擇在村口的鐵皮房里制作,不影響鄰里生活。”吳福榮道出選擇鐵皮房的原因。 萬千敲擊筑匠心 沒有學過繪畫,吳福榮也不會繪圖,胸中有丘壑,雙手在木頭上比比劃劃,一件作品的比例、構圖在他的腦中已經有了大致輪廓,幾十年的經驗使他的心、手、眼、腦通融配合。取材、刨光、打磨、設計、鑿刻、打胚……經過多道工序,一塊木頭在吳福榮的手中呈現出一個個生動的圖案。 創作的大型木雕作品成百上千,有些訂單來自國內,更有不少來自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十八羅漢》《清明上河圖》《四大金剛》《八駿馬》……一刀一鑿之間,一件件木雕巨作就在指尖綻放。創新的是雕刻內容,傳承的是工匠精神中的不懈努力。 “有的作品,一件要做一年半載,有的就一兩天?!眳歉s告訴記者,做大件作品時,經常要用到吊機固定木材。在村口村民們時常能看到吳福榮借助鐵梯攀高處作業。鐵梯上下并不方便,一上去沒有幾個小時他輕易不肯下來,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吳福榮并不覺得辛苦。雕刻是個精細活兒,不僅需要敏銳的洞察力和熟練的技藝,還需要耐得住性子吃得了苦。吳福榮認為,三百六十行,各行各業各有各的辛苦,各有各的收獲和滿足。尤其是當一件件藝術品惟妙惟肖、活靈活現呈現在眼前,并獲得大家認可時,那些辛苦就微不足道了。 一生只為一事來 與木相伴30余載,吳福榮從一名學徒到成為一名師傅,門下也曾有徒弟三四十人,來來往往很多人都成了木雕行業的過客。 “想入行的人不少,但很多在起步階段,就堅持不下去了?!眳歉s告訴記者,從設計構圖,粗鑿、細鑿、精鑿,直至作品完成,自始至終無不需要匠人的一絲不茍。一件造型復雜的木雕刻,往往需要用到多種鑿刀,長年累月的精雕細琢。更別論每一個雕塑人物的比例、衣著帽子、動作特征、身上配件都是要精心設計的,融合著中國傳統文化和美學,這些都是時間和手藝的沉淀。 吳福榮一直都只做木雕這一件事,“手藝人靠手不靠嘴”,這么多年來,吳福榮只埋頭深耕細作,從未想過名利得失,也未想過要去參賽得獎。“幾十年來手中的刻刀都沒有閑過,我想這就是大家對我的認可。把每一件作品都做好,這是我作為一名手藝人的態度。”吳福榮最大的收獲來自完成一件優美作品本身的喜悅,他也一直努力想把這門手藝傳承發揚下去,希望更多的人能守得住寂寞,喜歡上這門藝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