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發展鄉村特色產業,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增強脫貧地區和脫貧群眾內生發展動力。統籌鄉村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布局,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近年來,仙游縣榜頭鎮光埔村按照省委著力打造鄉村振興特色村居示范樣板要求,強化黨建引領,發展特色產業,夯實基層治理,優化人居環境,一幅“產業優、百姓富、生態美”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徐徐展開。 發展特色產業 產業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位于榜頭鎮西南部的光埔村,是一個山多田少的小山村。該村黨支部致力發展山區特色振興。駐村第一書記魏國仙介紹,傳統手工線面是該村遠近聞名的特色產業,有數十年歷史。這些年,村黨支部升級傳統手工線面生產模式,開展“送包裝、促消費、強品牌”行動,統一包裝、統一定價,做大“光埔線面”品牌,每年利潤可達100多萬元。 該村還融合“科技特派員+產業融合”機制,跨地市引進中國熱帶作物學會專家張生才,建立科技特派員工作站,與永春天馬柑橘場達成共建合作戰略,成功打造矮密早豐省力栽培蘆柑示范基地。在上級相關部門支持下,村里多方籌資75萬元建立4.6公頃蘆柑、2公頃桔柚、1.3公頃西梅等多個產業基地;成立“光林油茶農民專業合作社”,投資57萬元發展13公頃油茶,采取“村集體+合作社+貧困戶”的模式運行,村集體占股80%,培育特色產業新品牌。今年,僅蘆柑一項,即可為村財帶來收入20多萬元。 光埔村推行“黨支部+集體經濟+困難戶”的合作社運行模式,通過種植參與式就業和投產按股分紅鞏固貧困戶利益鏈,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就業,變“輸血”為“造血”。30多戶村民靠流轉荒地、雜地,每戶每年可增收租金2萬多元,10多位老年老村民及困難戶通過在基地種植、施肥、鋤草、采摘等,每年穩定收入10多萬元。 夯實基層治理 光埔村積極推進“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村黨支部副書記郭逸鵬介紹,村黨支部通過打造“村鄰里中心—網格議事廳—單元議事角”黨建服務體系,著力為村民提供議事交流、解決鄰里矛盾糾紛的專屬空間,讓村民共同參與村居治理。 村里搭建微網格、微隊伍、微積分3類為民服務載體,解決了一批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村黨支部設立心愿墻,通過村民點出心愿、黨員干部認領的方式,已為50多名村民實現他們的心愿。 積分星級評定評獎制度是該村在“黨建引領、夯基惠民”工程基礎上的有益探索,由村“兩委”成員和單元長從環境衛生、疫情防控等方面逐戶進行星級考評,村民可憑積分券到小超市兌換日常用品;并將評定的星級和積分作為激勵群眾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主要手段,將“村里事”變成“家里事”,由“硬性任務”轉為“自覺行動”,讓每一位村民真正成為生態宜居、文明鄉風、鄉村振興的創造者、參與者、受益者。 優化人居環境 光埔村黨支部推出“黨建+”人居環境提升模式,實現黨員包戶環境衛生全覆蓋,全力推進裸房整治、廁所革命、飲用水安全、村道硬化提升、村莊綠化亮化等工程。 村黨支部創新“三會一課”制度,將問題整改會開到渠邊、街邊、路邊、田間,已有近300戶村民完成裸房整治,裸房搖身一變成為整齊劃一的明黃色新房;村里投入27萬多元,為150戶農房建“三格式”化糞池,實現了農村生活污水的無害化處理、無污染排放;在上級的資金資助下,拓寬硬化800米自然村村道,并實施1.1公里長、總投資120萬元的主村道“白改黑”工程;村里投資6萬元栽種200株黃金桂、實施路燈亮化改造等,斥資100萬元健全文化休閑廣場、善治廣場、書屋書吧等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大大提升了村貌形象,優化人居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