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草鞋用的模具、農田灌溉的水車……在仙游縣蓋尾鎮前連村一農舍,這些有著數十年歷史的老物件擺放得井井有條,靜靜地述說著曾經的記憶和鄉愁。 農舍的主人是77歲的村民連一氣,他歷經十余年,深入莆田、福州、泉州等地鄉村,收購不同時期當地農戶家中使用的生活生產用品和民俗器具等500余件,妥善收藏、陳列,記錄時代變遷。為了收藏這些“古董”,他傾注了不少心血,成天四處跑,每到一地,都打聽哪兒有“寶貝”,一有消息不管多遠,都立馬前去“淘寶”。這些年來,他省吃儉用,為此花費十余萬元。 “對多數年輕人來說,這些東西都比較陌生。”連一氣取下一個圓形長把的鐵壺,裝入燒紅的木炭,就是當年的“熨斗”。他說,一個老物件就是一個故事、一段歷史,發揮好老物件作用,可以讓年輕人了解祖輩們曾經的生活,傳承勤勞樸素的優秀品質,感受時代的進步和今天的幸福生活,感謝黨的恩情。 記者看到,這些老物件都分門別類地擺放,主要有四大類:第一類是生活用品,如手電筒、秤砣、鐘表、糧票等;第二類是生產工具,如水車、紡車、印刷機、農事用具等;第三類是行業工具,如木工、泥瓦工、水電工、漆工等使用的工具;第四類是樂器,如鑼鼓、二胡、琵琶、八甲等。 這兩年,不少周邊甚至城里的居民都到連一氣家中參觀。老人總是樂此不疲地當起解說員。仙游縣鯉城街道居民唐愛麗帶著兒子專程來參觀,她說,留住鄉愁記憶是鄉村振興文化建設的重要部分,撫摸這些老物件,仿佛回到了童年時代。這些老物件不僅讓她們這一代人重拾記憶,更可以讓年輕一代了解祖輩過去的淳樸生活,教育他們飲水思源、不忘歷史。 |